文|唐清
7月26日,来自全国不同领域的权威专家,在圆满完成了为期5天的赤水河左岸·中国酱酒之乡——茅溪组团2025年科学考察活动后,于古蔺经开区召开专项座谈会。
经专家组初步研判,茅溪产区具备成为中国酱酒核心产业园区的充分条件。
▎许学清
古蔺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县总工会主席许学清强调,此次活动旨在深入探寻产区价值内核,而这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论证基础之上。为此,他明确提出:将持续深化产区科学考察,不断增进对产区价值的科学认知,为古蔺酱酒产区战略发展筑牢科技根基,全面提升其全国竞争力。
同时通过强化科研工作,走稳科技发展之路,切实保障产品质量,以此破解酱酒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可追溯性与文化输出两大核心难题。
▎安美杰
古蔺县政府党组成员、古蔺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安美杰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结论的科学基础。他表示,专家组此次的初步研判并非孤立判断,而是与前期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高度契合。
此前,中国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江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大、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对赤水河两岸的地形地貌、气温气候、水质水温、土壤类型、空气流动、空气湿度、微生物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开展长达三年的论证,并得出一致结论:茅溪酱酒产业园区完全具备支撑优质高端酱香型白酒生产的自然生态资源要素。
这一长期、系统的研究为本次考察结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以下是专家发言部分实录:
“臂弯”地形
造就绝佳风味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学科学系教授、大气科学与地球物理科普人钱维宏
赤水河酱酒的卓越品质首先源于其不可复制的宏观地理气候环境:青藏高原的隆起打破了全球干旱带规律,塑造了独特的东亚季风区,尤其在28°N附近形成了适宜的酿造气候。
而赤水河独特的“臂弯”地形,创造了局部小气候,高昼夜温差、由岩石风化与洪水冲刷形成的红色土壤,以及季节性变红的河水恰好与高粱生长期同步,为遵循古法“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的酿造周期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酿造的机理,本质上是“碰撞”。宏观上,是季风气流的交汇碰撞,产生了上升运动和降水,为微生物活动创造了条件。微观上,无论是人工踩曲还是下沙,其核心在于创造粒子碰撞的高能量密度,就像地质板块碰撞造山一样,激发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那么,中国白酒如何走向世界并持续发展?一是要讲好科学故事,用气候地理的叙事。比如对比全球季风边缘区的葡萄酒,让世界理解我们粮食酿造、大陆性气候的独特价值。
二是要把古法经验精细化、科学化,深入研究酿造中的微观动力学。用现代科技,比如模拟粒子碰撞的机械等来提升效率,同时保留甚至优化其独特风味。
三是产业要警惕低效扩张。未来必将整合,只有依托科学创新和国际化的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头部品牌。
茅溪镇的三大优势
▎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百平
茅溪拥有三大显著优势:首先是地域空间广阔,从河边到山上的发展纵深大,地貌条件十分优越;其次是依托四川省强大的经济总量和文化背景,拥有强有力的支撑平台;第三是深厚的历史文化,茅溪对酱香白酒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关于茅溪产区未来的发展路径,有几种模式值得深入思考:
一是酒业集群模式,可以汇聚多家酒企力量,逐步壮大。例如借鉴郎酒的成功经验与技术框架,以其为核心整合产区力量是一种可行之路;
二是“双雄”模式,如同麻省理工与哈佛的共生共荣,应走差异化创新道路,特别是在白酒国际化上寻求革命性突破——当前国际消费者难以接受传统白酒,我们必须在酒精度、口感成分、产品形态乃至包装上进行根本性变革;
三是结合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广阔地域发展酒旅融合产业;
四是将视野拓展至引入生物技术、AI等高附加值产业,打造更广泛的工业集群。
但要实现这些宏伟蓝图,扎实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前提。茅溪产区若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基础数据库,包括土壤图、植被图、营养元素分布图等核心科学数据。
深循环地下水
茅溪酱酒不可复制的基因密码
▎河海大学深循环地下水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建生
西藏内流区每年约540亿立方米冰川融水,通过裂谷渗入地下深循环系统,这些水在流经新生代火山岩区域时,以超临界态萃取地幔围岩中的铁、镁、钙、锶等矿物质,最终沿云贵高原北部的断裂带涌出地表——这正是赤水河流域的形成机制。
端午至重阳,赤水河“红水期”的红色,正是深循环地下水携带的二价铁氧化成三氧化二铁并吸附于砂岩的表现;而河岸紫红色泥岩的胶结硬化,则是钙质碳酸盐沉淀的产物。茅溪酱酒的不可复制性正源于此。
枯水期赤水河超50%的水量来自青藏高原深循环地下水,其锶含量高达0.8~1.6mg/L(远超普通河水0.1mg/L),硫酸根浓度显著偏高,更富含稀土元素。另外,断裂带流经的“天青石”为水体注入独特锶硫组合,而硫元素正是酱酒风味灵魂。
因此,唯有坚守本地水、本地矿、理性优化工艺,才能保证茅溪酱酒的独特风味。
不断走向科学化、智能化
高效化、标准化
▎原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李维京
古蔺经开区展现的“茅溪速度”和“茅溪精神”令我惊叹。短短一年多时间,茅溪边建设边投产,这种效率堪称新时代的“深圳速度”。作为古蔺县的经济命脉,酒业在这里的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
在国醴酒厂,我亲眼看到自动化生产线替代传统人力劳作,这确实是未来方向,但我要强调:现代化不是简单用机器代替人工,而是要把科学内涵融入整个生产过程中。
目前仅有的零星数据还不够,建议在产区建立完备的气象监测网,实时追踪温度、湿度、负氧离子等参数,尤其要对比山巅陶坛库与河谷车间的微气候差异。只有量化分析这些气候要素与酒醅发酵、酒体陈化的关系,才能真正说清为何这片土地能酿出美酒,才能保证质量的稳定性。
我希望茅溪酱酒产业园区走向科学化、智能化、高效化,标准化,这才是对传统工艺的最高致敬。
原料自主是立身之本
文旅需要融合当地特色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北忠
首次到访茅溪我深感震撼。在“5+2、白+黑、晴+雨”的拼搏精神下,短短数年建成国内领先的酱酒产业园,这种“茅溪速度”令人钦佩。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既要传承酱酒工艺精髓,更要创出茅溪自身特色。在此我强调两大关键:要优化茅溪自己的高粱品种,饮酒要有茅溪自己的特色。
首先,原料是根基。茅溪的环境得天独厚,非常适宜种植有机高粱,这是我们农业宣传的巨大优势。建议尽快优化茅溪专属高粱品种,并大力扩大本地种植规模。尤其要充分发挥茅溪的生态优势,打造真实可靠的有机种植体系。
其次,文旅融合要突出茅溪的“魂”。应该设计具有茅溪专属特色的饮酒器具,深入挖掘茅溪地域独特的饮酒礼俗,并依托深厚的“四渡赤水”红色文化底蕴,塑造出具有茅溪独特仪式感的饮酒体验,使酒旅融合真正成为当地文化的载体。
要追根溯源
茅溪未来可期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白酒学院院长张文学
此次重访茅溪令我倍感振奋——从昔日滩涂到今日现代化产业园,“茅溪速度”印证了当地干部不辱使命的担当。针对未来发展,我结合考察见闻提出几个核心思考:
一是要注重智能化和生物科技运用。
中国白酒长期依赖手工作坊式传承。但实践证明,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这条工业化道路是可行的、必要的,是社会发展和满足大众需求的大趋势。技术进步从未停止,大规模生产不能再依赖人海战术。
二是生物技术潜力巨大。白酒作为“地理生态型产品”,其发酵依赖自然微生物群落,且与工艺紧密相关。未来应深入研究茅溪镇自身酿酒微生态的构成、关键风味微生物及其代谢作用。明确关键微生物后,可尝试在制曲等环节有意识强化,推动制曲技术发展。
技术革新常因“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顾虑受阻。但是只要理解原理,传统形式并非不可改变,思路需要打开。
茅溪应该基于厚重历史
讲好自己的故事
▎中国酒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院李修余
酒本质上不是一种饮品,而是一种承载情绪、满足心理需求的载体。基于这个理解,回顾我们这几天的考察,我感到一个核心问题没有被触及:茅溪的独特亮点是什么?我们拿什么区别于其他产区?
首先,茅溪地处赤水河畔,拥有极其丰富的本土酒文化历史资源。要讲清楚一个关键事实:茅溪背靠整个四川盆地,面向广阔市场,历史上是中原、成都、宜宾、泸州等地酿酒技术和文化的汇聚点,这是茅溪的巨大优势。
作为历史上能酿好酒、诞生新酒种的地方,我们应该关注古道、技术传播路线,以及当年晋商、徽商等在此活动的痕迹。茅溪是清代从四川划出后,走向云贵的最后出发地,这些历史遗存是讲好故事的重要实物。
我们要有自信,应该基于这些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资本,讲好自己的独特故事,这才是茅溪真正的亮点和竞争力所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