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猛
2025年上半年,中国酒业遭遇消费结构转型与分化期、存量竞争的深度调整期、政策调整期的“三期叠加”局面,市场分化加剧。
从酱酒角度看,行业洗牌加速,但部分根基扎实、战略灵活的企业,体现出良好韧性。
▎潘正福
日前,云酒头条探访了位于广西南丹县的丹泉酒业,考察了南丹县的地理人文,并深度对话丹泉酒业总经理潘正福,看见一个茁壮生长的酱酒样本。
酿酒福地上的丹泉
在周期波动中,产区优势是企业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水土、气候等自然禀赋,酿造工艺与历史传承形成的人文积淀,直接决定酒体风格与品质根基,是消费者形成差异化心智认知的关键,也是品牌价值的底层支撑。
作为中国酱酒南方产区的南丹县,为丹泉酒业带来了多维度优势。
从气候条件看,南丹县位于云贵高原南部,气候宜人,位于中国首个世界长寿市河池,得天独厚的环境生态非常适合微生物生长,形成了独特的酿造微环境,让产出的酒体自带与地域气候相融的独有风味,成为丹泉美酒的天然基因。
另一个重要条件是优质水源。长江、黄河、赤水河等水源优质的大江大河,诞生了大量名酒。南丹县溶洞地下山泉水清澈纯净、口感绵柔,是自古以来的酿酒水源。经过现代检测发现,地下山泉水在天然磁场作用下转化为富含活性小分子团的磁化水,品质很高。
中国酒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延才曾表示:“丹泉运用独有的天然溶洞资源,无污染的水源,以及独一无二的环境,酿造了独具一格的柔和酱香型白酒,是酿酒行业的一个里程碑。”
此外,美酒是文化的产物,是酿酒人的匠心坚守,这两方面也是丹泉的优势。
南丹酿酒始于秦汉,兴于唐末,延续至今。唐朝诗人曹唐写下“长生碧字期亲署,延寿丹泉许细看”的佳句,明朝诗人胡奎也称赞:“茶到山中分谷雨,酒从地上品丹泉”。
到1956年,南丹县人民政府合并丹泉酒坊、罗氏烧坊、朱林酒肆、莫公酿酒等老酒坊,成立了国营南丹县酒厂,把作坊改为规模化生产,开启现代化生产。
2003年,丹泉集团出资收购国营南丹县酒厂,成立广西丹泉酒业有限公司,改为民营。潘正福便是改制后进入丹泉酒业的第一批员工。
初出茅庐的潘正福从检验员做起,历任品控部经理、酒体设计中心主任、生产部部长等多个职位,成为丹泉酒业总经理。还值得一提的是,潘正福和夫人先后获评“国家级白酒评委”,成为丹泉酒业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
新一代的丹泉酿酒人与丹泉集团一起,推动了丹泉酒业的蜕变。
截至目前,丹泉集团累计投入超100亿元,建成1100余亩生态酿酒园,年产酱酒1.5万吨,不仅是广西最大的优质白酒生产基地,还形成了集“产、研、销、旅”的全产业链。
还值得一提的是,丹泉酒业在2024年被国家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这不仅是对丹泉酒业悠久传承的最高礼赞,更标志着丹泉酒业正以蓬勃的生命力续写新篇。
此时的丹泉酒业,已开启深度调整,以更好的姿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建厂70周年。
新周期,新模式
产区的天时地利人和是丹泉酒业的根基,而渠道变革则打开了新的局面。
去年底,丹泉在广西推出了189模式,即每个区县设一个总代理,并开设旗舰店,单店投入155万元。其中,厂家投资50万元,占股32%;合伙人投资100万元,占股65%;店长投资5万元,占股3%。实现利润后分红比例为,厂家5%,合伙人70%,店长20%,驻店经理5%。
不只是让利,丹泉还提供了多重扶持。潘正福介绍:“189专卖店每年可邀请300名意向客户到丹泉体验洞藏之旅,费用由厂家支付。”
潘正福算了一笔账:单客体验成本约3000元,单店年引流投入超90万。但这笔花在刀刃上的钱,让游客实地体验了南丹的青山秀水,见到吉尼斯纪录认证的最大藏酒洞,看到一坛坛封存的老酒,对丹泉品牌认可度陡增,进一步提升了旗舰店的业绩。
189模式在南宁取得成效后,丹泉酒业在今年成都春糖宣布把189模式推向全国。目前,该模式已在广西、广东、福建、山东、河南等市场铺开。
站在消费者视角看,189模式让买酒体验更好,心里更踏实。从经销商到旗舰店负责人的利益绑定和让利,让他们尽心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同时,回厂游让消费者实地看到产区的青山秀水,体验藏酒洞的恒温恒湿恒风恒氧,触摸充满岁月痕迹的老酒坛,确认了酒的品质,买酒更有底,更容易成为回头客。
从企业角度看,189模式为经销商提供实在支持同时,稳住了丹泉在全国的价格体系。更重要的是,渠道上的经销商和终端都有了信心与激情,让渠道体系固若金汤,无惧周期。
潘正福表示:“现在市场变量越来越多,消费场景重构,客群需求迭代,营销链路也愈发复杂。我们推出189模式,就是要把酒厂的资源、经销商的本土优势、终端的落地能力拧成一股绳,把市场根基扎得更稳。”
从行业角度看,丹泉酒业给出了解决酒业厂商关系矛盾的高分答案。
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酒企和经销商中,2025年1-6月,营业利润减少的酒企和经销商高达60%;客单价减少导致收入下降,放大亏损风险,行业面临“量价齐跌、费用上升”的困境。
丹泉酒业189模式以“厂家+合伙人+店长”三位一体的铁三角利益共同体重构了厂商关系,为调整期的酒业提供了渠道共赢的典范案例。
渠道变革,只是丹泉酒业求变的冰山一角。
打造景区,发力酒旅
深耕酒旅赛道,是丹泉酒业的长期战略。
截至目前,丹泉酒业已投资23亿元,建立洞天酒海、瑶望天下、歌娅思谷、南丹矿物温泉·地磁酒店度假区等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5家高星级酒店。
▎瑶望天下景区
游客步入景区,不仅能在瑶寨体验民俗,欣赏溶洞旖旎风光,感受广西田园生活,泡汤泉养生,还能参观酒厂,体验丹泉美酒的酿造全过程,在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最大的藏酒洞”洞天酒海封存美酒。
潘正福认为,当下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要卖产品,就必须传递消费者认可的生活方式,只有让消费者共鸣,品牌才更容易被认可,产品也更容易被接受,而丹泉酒业的酒旅布局,可以带给消费者深刻的体验,打动他们。
心理学里有一个理论叫“吊桥效应”,指的是一个人在过吊桥的时候,会由于环境刺激,不由得心跳加快;如果这时碰巧遇见另一个人,他会把由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如果这时遇到的是酒,这种因美景带来的心动也会产生转移至酒中。
在丹泉的洞天酒海,酒与景早已浑然一体。恒温恒湿的溶洞深处,数万吨基酒在陶坛中静静陈酿,酒香与钟乳石的清润气息交织成独特的“酒境”。游客徜徉其间,于溶洞的鬼斧神工中亲历美酒的陈酿历程,对丹泉酒业产品的认同便在这沉浸式体验中悄然加深。
截至目前,丹泉酒业旗下的四个4A级景区,每年仅经销商带来的游客就超过10万人,自主到景区一日游和参观的更多。
大量游客涌入得益于两方面优势。
差异化方面,相较于同质化严重的传统酒旅项目,丹泉深度融合广西地域特色(喀斯特地貌、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自然奇观+人文体验+工业美学”的三维立体竞争力,构建起基于地域不可复制性的竞争护城河。
体验设计方面,溶洞环境的鬼斧神工(触觉)、陶坛陈酿的窖香(嗅觉)、陈年老酒品鉴(味觉)、钟乳石光影的视觉冲击、酿造工序的动态展示(视觉+听觉)、封坛仪式的参与感(触觉+仪式感)等,形成了多维度的感官刺激矩阵,强化了记忆锚点,也形成了良好口碑。
从景区到厂区,丹泉酒业构建了从产品生产到消费体验的完整链条,既为消费者提供感知品牌的实体空间,增强品牌黏性,又能借助旅游带来的流量,转化为潜在客户,实现“卖产品”向“卖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不仅提升了品牌影响力,也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增长路径。
扎实根基,目标百亿
从悠久历史底蕴中走来的丹泉酒业,不断创新模式,发力酒旅,就像老树扎根,基本盘如磐石般稳固,根系向土壤深处默默延展。
这种企业的整体惯性,也体现在人才建设方面。潘正福表示,人才必须从基层抓起,让每个工人都成才,丹泉酒业才能基业长青。丹泉酒业建设了专门的培训学校,对一线酿酒工进行培训。仅在2025年,培训人次已超过500人。
作为在产线摸爬滚打20年的“国家级白酒评委”,潘正福不仅要在培训中抓理论,还要对酿造各环节,如上甑技巧、收堆温度等进行考核,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检验。
在酒体设计中心,每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要带8到10个学生,把数十年积累倾囊相授。酒体设计的奥秘,便在这师徒间的默契中,跨过时光,稳稳扎根。
▎丹泉酒业现代化立体酿酒车间
不只是人才建设,在智能化领域,丹泉持续发力。
潘正福深知工人的不易,也懂得在传统工艺和智能化之间做平衡,“我们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替代了一些特别费力气的流程。比如上甑,工人做久了动作很容易变形,机械就没有这个问题,产出的酒质也更稳定。”
丹泉酒业还以模拟人工为切入点,通过对比机械与人工参数持续优化,逐步实现人与智能设备的完美结合,熟练工人的技巧与智能设备的稳定性,共同保障了产品质量。
多维度发力的丹泉酒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广西第一酒企。当问及下一步规划时,潘正福表示,丹泉酒业将以百亿为目标,努力跻身白酒行业第一阵营。
这座藏在广西深山里的酒厂,正带着千年酒脉的厚重、全产业链的坚实,向着百亿目标铿锵迈进,在白酒行业的版图上书写崭新篇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