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猛



以科学解析古蔺美酒风土底蕴,绕不开二郎镇。


这座赤水河沿岸因酒闻名的小镇,拥有数千年酿造历史,是中国名酒郎酒的核心产地,在水、气候、土壤等方面,均具有独特性。


7月24日,四川古蔺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组织主办的“赤水河左岸 中国酱酒之乡(茅溪组团)科学考察活动”开启第三日行程,专家团前往二郎镇深度考察。


车队穿过窄而陡的公路,沿巍峨山体盘旋而上,再转过一道又一道弯后,科考团来到了郎酒生、长、养、藏的起点——红滩供水站。


图片

生于赤水河


站在红滩供水站眺望,赤水河的汛情仍未减缓。


罕见的大洪水,不仅导致水位暴涨、悬浮物增加,还会让水中pH值、总硬度、微量元素含量发生变化,破坏了水体中适合酿酒的微生物群落。


图片


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建生曾经多次到赤水河调研和取样。他表示,正常的赤水河水样酸碱适中,富含锂、镁、铁等多种有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但取水酿酒最好避开汛期。


而这份对时机的科学把控,早已融入郎酒代代相传的酿造基因。


供水站相关负责人介绍,郎酒遵循12987传统酿造工艺,此时糟醅已入窖发酵,工人们也进入休整——既完美避开了汛期水质波动对酿造的影响,又让匠人们得以避开盛夏酷暑。


不只是取水时机把握的准,郎酒的红滩供水站构建起了全链条净水系统,涵盖深井泵房、多级沉淀池、翻板滤池等核心设施,配套加药消毒、中控监测等,功能十分强大。


赤水河水经深井泵房提升至净水区后,在原水加入絮凝剂进行沉淀,而后采用翻版滤池过滤后,经二氧化氯消毒的工艺流程,既能保证供水水质,又能达到所需要的供水规模。


图片


此外,供水站的中控系统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屏幕实时显示进水浊度、出水pH值、流量等数据,设备各模块运行状态一目了然。


仅红滩供水站,日常运行时供水规模为2万吨/日,应急供水能力为2.5万吨/日,每年可满足公司用水量450万吨。


陈建生在考察完该取水点后评价:“郎酒红滩供水站的设备精度、工艺水准与信息化程度,已远超多数城市自来水厂。一家企业能在深山之中建成这样一套系统,实属难得。”


同样让专家团称赞的,还有距离红滩供水站几公里距离的郎酒二郎污水处理站。


该项目于2011年开工建设,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总投资1.8亿元,设计处理能力7000吨/日,包括工业废水3000吨/日,生活污水4000吨/日。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经17.3千米管道输送至盐井河入河排污口排放。


图片


陈建生在考察后指出,该处理站围绕“厌氧罐+两级AO”进行物理和化学处理,虽然流程耗时较长,但出水水质好,成本也低。他给出的评价是:做得非常好。


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百平表示,盐井河是赤水河的支流,距离赤水河大约5公里。污水经过处理后,在支流经过自然净化,再回到赤水河,就不会对赤水河产生污染。


从赤水河取水滋养酿造,到将污水净化后归还河流,每一滴水的旅程都被郑重对待,写满了一家酒企对赤水河生生不息的守护与敬畏。


图片

极致运用立体地理特性


位于川南的古蔺县,犹如四川陡然生出的一只触角,斜斜伸入贵州的地界,被贵州的多个县包围,只有背部靠着四川。


郎酒庄园就在这只触角的最边缘,赤水河谷深切,它矗立其上,与大山融为一体。郎酒“生、长、养、藏”,立体运用地理体系的酿储体系,就藏在庄园中。


图片


郎酒的酿造车间分布在山谷。由于四周群山环抱,静风频率更高、风速更小,温度也因此更高,而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非常适宜酱酒的制曲和发酵。


沿山而上,便来到天宝峰十里香广场露天陶坛库。四季常绿的油麻藤下,成千上万的陶坛整齐地依山而列,以“露贮、坛贮”的方式,让酱香原酒“淬火祛烧”,加速酒体成熟。


图片


原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李维京表示,天宝峰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较大,有利于刚酿造出的新酒在冷热变化中进一步催化反应,乙醇分子与水分子会形成稳定的缔合体,使口感更柔顺。


在经过1年存储后,逐渐褪去青涩的原酒还将在天宝峰的千忆回香谷,贮存1~2年,高温闷热的谷地小气候,将促进酒体醇化生香。


接下来,在山间呼吸吐纳,持续“生长”的原酒更加成熟,便需要进入“养”的阶段。位于山腰的陶坛库,外墙经加厚并铺设保温材料,有效保障了室内通风换气和温度、湿度的稳定,将使基酒充分静置缔合、老熟醇化。


图片


已经逐步老熟的原酒,还将优中选优,开启洞藏。溶洞地质年龄达一亿八千万年,经历积年累月的藏酒,洞壁与酒坛上已经生出细腻丝滑的酒苔,形成了藏酒良好微环境。


再加上洞内常年保持19-21℃的温度及60%~70%的湿度,能使酒中酸、酯、醇等风味成分相互作用,呈现独具特色的“洞藏陈香”风格。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大气科学与地球物理科普人钱维宏认为,郎酒对地理资源的立体利用达到了极致,是顺应环境、天人共酿的经典案例。


郎酒的整个酿储过程,把赤水河边各种高度的地理环境全用上了,从河边到山顶,利用垂直系统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来提高酒的品质,让酒经过了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


图片


张百平也深有感触:“郎酒不是把酒看成一种被动的产品,而是一种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有机生物,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偏爱大自然,所以才会充分地去享受它,把生态环境提供的东西,用到极致,这对于白酒产业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模式。”


从赤水河的每一滴活水,到天宝峰的每一缕山风,从溶洞里的每一寸酒苔,到陶坛中每一次分子的缔合,郎酒的酿造过程,本质上是一部与地理密码的对话录。


图片


郎酒以“生”的敬畏取水于河,以“长”的智慧驯服酒的野性,以“养”的耐心守候醇化,以“藏”的虔诚对话溶洞——这种对地理特性的极致挖掘,从来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与山河的共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