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洪涛



陈佩斯电影《戏台》的火爆,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洪流下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当传统京剧在银幕上焕发新生,不仅老戏迷热泪盈眶,更让年轻观众惊叹“原来国粹这么酷”。


这份跨越代际的共鸣,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深陷“传统失守”与“身份迷惘”焦虑的白酒行业心头。


当年轻人举杯畅饮的已非父辈们熟悉的浓烈滋味,当街角传统烟酒店正被体验馆与即时配送取代,当昔日的酒桌礼仪被贴上“陈规陋习”的标签口诛笔伐,当行业偏爱“年轻化”却忽视了昔日的核心消费者……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究竟是固守的堡垒,还是变革的桎梏?


《戏台》用一场关于坚守与创新的精彩大戏,为白酒的困局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传统不是包袱,而是活水;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守护灵魂根基的同时,勇敢寻找属于时代的新河床。


图片传统酒不香了?

是“根”没守住,还是“调”没唱对?


曾几何时,高耸的酒瓶、浓烈的醇香、深沉的酒桌礼仪,构筑了白酒不可撼动的根基。然而,当年轻一代的酒杯中悄然换上新颜——低度化、潮饮化、利口化席卷而来,传统经典风味在炫目包装的“青春小酒”挤压下节节败退。面对年轻人的味蕾,白酒似乎正渐渐失去“表达权”。


这表象的失守,深层原因何在?《戏台》中,军阀强权逼改戏词,试图阉割艺术的灵魂,而戏班班主那句沉甸甸的“戏比天大”,以及角色们在荒诞中拼死守护的,正是京剧最核心的精湛技艺与人文表达。


反观白酒,其困境是否也源于动摇了“酒比天大”的根基?


《戏台》说,“跪着的艺术,救不了站着的灵魂”。当企业为迎合市场,模糊了“粮谷原料”“固态发酵”“蒸馏工艺”这些定义白酒身份的核心要素,甚至不惜简化工艺周期、弱化老窖池养护、牺牲风味图谱的独特与复杂时,不正如戏班为生存乱改戏、荒废练功?当这杯中之物,度数越来越低,风味越来越趋近饮料,那它还能被坚定地称为“白酒”吗?


根基的动摇,必然带来身份的迷惘。


白酒的“传”,首先在于对不可复制的物质根基(老窖池微生物“活化石”)和历经千锤百炼的核心技艺(固态发酵、多轮次蒸馏、长期陈贮)的敬畏与坚守。


这是区别于世界烈酒的独特灵魂,是“白酒之为白酒”的“统”之根本。根基不牢,再炫目的创新也是无源之水。


图片传统文化被“抵制”了?

是“台”旧了,还是“戏”没跟上?


维系数十年的传统渠道风雨飘摇。酒企纷纷削弱对大商的依赖,自建直营或拥抱电商巨头,传统大商被迫“刀尖向内”转型体验馆、日咖夜酒。街角烟酒店在体验经济与即时配送夹击下空间日蹙。


与此同时,曾被尊崇的酒桌文化——劝酒、灌酒、权力仪式——正被年轻人猛烈抨击为“陋习”、“职场PUA”。


厚重的历史故事、复杂的酿造工艺,在信息碎片化浪潮中难以穿透Z世代的心防。匠心酿造的车间故事,有时竟抵不过一句“不上头”的直白承诺。这难道意味着传统渠道与文化注定被淘汰?


《戏台》给出了答案:它没有把京剧原封不动搬上银幕,而是用电影特写放大勾脸甩发的细节之美,用蒙太奇强化戏剧张力,用紧凑叙事和喜剧外壳包裹深刻内核——它让传统精粹通过现代人乐于接受的视听语言“活”了起来。


白酒的问题,恰恰在于混淆了“传统精魂”与“陈旧形式”。那些附着于传统的糟粕——强制劝酒、权力异化的酒桌规则、铺张浪费——理应如秋风扫落叶般被时代淘汰,这是文明进步的必然。但酒中所承载的匠人精神、顺天应时的酿造哲学、真诚待客、凝聚情谊的人文价值,才是真正的文化魂魄。


白酒的困境,是未能找到有效传递这份“真善美”的“新腔调”。年轻人要轻松自在的微醺,不要沉重的社交负担,这并非拒绝文化,而是呼唤更符合时代精神的表达。


白酒的“新腔”在哪里?


在于让核心工艺之美可视化、可感知(如沉浸式工坊体验、科技讲述窖池故事);在于改变故事的宣讲方式,挖掘创新传播手段,倡导“轻社交、重分享”的新酒文化,以Z世代的语态讲好“顺天应时”的匠心;更在于清晰界定“白酒”边界与价值,对“白酒风味饮料”进行明确标识,避免核心价值被稀释。渠道可以变,媒介可以新,灵魂的表达方式必须与时俱进。


图片传统消费者被“放弃”了?

要“父子同台”,而非代际割席


当企业将“年轻化”奉为圭臬,资源倾注于争夺未来消费者时,一个尖锐的问题浮现:那些曾支撑市场半壁江山、习惯了经典风味与消费模式的中老年核心饮者,他们的偏好与需求——酒体稳定性、性价比、经典包装的延续性——是否正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仿佛他们已成“过去的包袱”。


《戏台》中陈佩斯与陈大愚父子的银幕同框,超越了噱头,成为代际传承与和解的生动隐喻。老一代的坚守与新一代的接棒,从冲突到协作,共同守护艺术火种。


这恰恰击中了当下社会的深层渴望。白酒行业的“传”承,需要的正是这种“老”与“新”的对话与共生,而非割席断义。


尊重“老”的价值。传统核心消费者是品牌信誉的基石和“传统”的活态载体。他们的味蕾记忆与忠诚度,如同需要精心养护的窖池,是根基所在。保障经典产品的品质稳定与价值,是长期投入,不容轻视。


赋能“新”的成长。对年轻消费者,绝非简单用低度、果味、炫酷包装去“讨好”。核心在于用他们能懂、爱看的方式,讲好白酒真正的价值故事,引导他们欣赏、理解并最终爱上传统风味的深度与魅力。如同《戏台》让年轻人爱上京剧,靠的是展现其震撼的内在美,而非将其改造成流行歌。


构建“共生”生态。产品线可以分层,经典系列与“有根的创新”系列并行不悖;营销上,既要拥抱新渠道、新媒体触达年轻人,也要用心维护与传统核心消费者的沟通(线下品鉴、会员服务)。让“老”与“新”在品牌生态中共存共荣,方能奠定最广阔、最坚实的未来。


图片传统从未远去

它等待一场属于时代的“亮相”


《戏台》的终场,戏班在高压下依然开锣,台下三教九流共聚一堂,为艺术动容。这象征着传统在坚守核心价值、拥抱时代表达后,焕发出超越时空的生命力,重新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广场。


白酒的未来,亦当如此。它不在刻舟求剑般固守所有旧形式,亦不在随波逐流中稀释自我。其生机在于:以敬畏之心,守护“酒比天大”的物质根基与核心技艺(“统”之根本);以开放之姿,拥抱产品形态、传播渠道、饮用场景、文化表达的创新”新腔”(“传”之路径);以包容之态,促成代际对话与价值共生(“承”之生态)。


唯有认清时代洪流,如《戏台》般,用最本真的价值内核和最具创造力的表达方式去“唱戏”,白酒的“传统”才能在变革的激流中找到奔涌向前的河床,守住其不可替代的灵魂,赢得属于这个时代的满堂喝彩。


传统从未远去,它只是在等待一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彩绝伦的“亮相”。这亮相,需要守护根基的定力,更需要拥抱时代的勇气。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