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是产业全生态的融合;共情,是跨越文化的理解;共享,是文明互鉴的承诺。”
10月17日,以“共生、共情、共享”为主题的“世界名酒·共享荣耀——世界名酒价值大会”在武汉召开。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在会上提出,中国白酒正在以共生的产业格局、共情的文化力量和共享的开放姿态,参与构建世界酒业的共同价值体系。
▎宋书玉
当下的酒业不再只是经济产业,更成为一种文化生态。“共生、共情、共享”不仅是行业发展的愿景,也成为重新审视中国白酒体系的出发点。
当行业从单一的产品逻辑走向文化逻辑,从品牌竞争走向生态共建,我们自然要回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白酒的根在哪里?
答案,藏在“产区”之中。
在新的全球语境下,“产区”已不再只是地理概念,而是文化与生态的综合体。它既是自然与工艺相互作用的空间,也是文化与社会共同生长的场域。
当我们谈论产区,不仅是在讨论气候、土壤与水系,更是在探讨一种文化的地域表达方式。
亳州与莆田,正是中国酒业产区力量的鲜活体现。
亳州白酒的内向生长
亳州市副市长、秘书长闫文昭在大会上表示:“白酒对于亳州而言,是千年有约、共生共情。”
这既是一座城市的自我注脚,也是一种产区文明的宣言。
亳州这座皖西北平原上的古城,既是“药都”,也是“酒都”。5000年前尉迟寺遗址出土的酒具,见证了亳州人最早的酿造记忆;1800年前曹操进献“九酿春酒”,留下了“贡酒之源”的文化符号。
至今,古井镇的122口明清古窖池仍在呼吸着岁月的气息,古老的酿造文脉在现代工业的节奏中持续发酵。
▎闫文昭
“亳州是一座因酒兴城的城市。”闫文昭回顾说,正是因为白酒的崛起,使亳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县级升为地级市。酒业不仅带来了经济跃升,更塑造了城市精神——一种以坚守和传承为底色的共生文化。
这种共生,首先体现在政府的战略思维上。近年来,亳州市政府将酒产业确立为城市发展的“第一名片”,以顶层设计统筹产业、生态与文化三大维度,持续推进“酒业强市”战略,构建起“政府引领、企业主体、行业共建”的产区生态体系。
“我们要围绕产业布局,走出一条科技赋能、差异化发展的道路。”闫文昭说,亳州正通过智能化改造、绿色化生产、国际化标准三大抓手,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而在这条“共生之路”上,古井贡酒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样本。安徽古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梁金辉也表示:“名酒之美源于自然,归于生态,从田间一粒粮到舌尖一粒香,白酒酿造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梁金辉
为了守护这一生态平衡,古井贡酒率先建设行业首个“透明化工厂”,打造生态酿造示范区,确保每一滴原酒的生产过程可追溯、可感知;同时独创高浓度废水资源化利用技术,让副产物变废为宝,实现绿色循环。这一系列创新,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人与自然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古井的带动下,亳州逐步形成了“产业+生态+文化”的立体共生结构。酒香浸润土地,也滋养了乡村。古井在皖北平原布局十余万亩原粮基地,带动数万农户增收,以“订单农业”联结农户与酒厂,让“共生”成为惠及城乡的真实力量。
▎古井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皖北平原建立了数十万亩优质小麦种植区。从选种、播种到收割,每一步都遵循严格的生态标准。图源@古井集团
“酒不仅是工业产品,更是文化符号。”闫文昭这样总结。
亳州的酒,不仅酿造在泥窖中,也酿造在文化的土壤里。从“九酿春酒”的古法,到非遗技艺的传承,再到以文旅融合为载体的产业升级,亳州的酒业发展始终与文化同频共振。
梁金辉在发言中提出:“名酒之魂在于品质,在于借物生情与共情。”古井以非遗技艺铸牢品质根基,坚持“1+1”生产模式,让传统更原始,让现代更智能,同时构建“四梁八柱”品质管控体系与“三院一室”科研平台,以科技守护匠心,以创新强化信任。
制图@好酒地理局
这不仅是产品质量的坚守,更是一种情感连接的延展。正如他所说:“酒是物质载体,更是精神文化的纽带。它连接千年文明,更通向人心深处。”
在这一理念下,古井不断拓展“共情”的边界。从“浓香万里”全球酒文化巡礼,到“轻度、轻饮、轻生活”的健康新赛道,古井以更开放的表达方式,让中国酒与当代生活、国际视野形成情感共鸣。
▎古井通过“浓香万里”全球酒文化巡礼活动,已先后走进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示东方酿造的魅力。图源@古井集团
这种文化自信的背后,是对传统的再诠释与对未来的再塑造。通过“讲好中国白酒故事”,古井让世界理解中国酿造的不仅是工艺,更是情感与文明。
“要互相取暖,共同前行。”闫文昭提出,面对全球经济与消费格局的重塑,亳州以开放心态推进产区协作与国际化布局,主动融入中国名酒产区联盟,与四川、贵州、山东等地形成协同发展的“名酒带”。
梁金辉进一步阐释:“名酒之志在于贡献,重于共享。中国白酒要走向世界,必须以开放之姿、包容之心,推动产业融入全球格局。”
古井通过“共享智慧、共享资源、共享市场”的方式,与行业伙伴共建创新生态。依托数字化平台与协会机制,推动经验共享、标准共建,形成中外名酒互鉴的开放格局。
图源@古井集团
这种“共享”的精神,不止于经济层面,更是一种文化胸怀。梁金辉提出:“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成为全球酒业共同追求的目标。”这正是共生共情的自然延伸,当产区、企业与世界形成共赢关系,白酒不再只是民族的味道,而成为文明的语言。
从政府的顶层设计,到企业的产业实践,它们共同构成了亳州产区的精神坐标——以土地为根、以文化为魂、以开放为势,让千年酒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这是古井的担当,也是亳州的姿态,更体现了中国产区走向世界的坚定步伐。
莆田啤酒的外向延伸
如果说亳州代表着白酒文明的“内向生长”,那么莆田,则是海洋文化赋予中国酒业的“外向延伸”。
坐落在福建中部沿海、面朝台湾海峡的莆田,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妈祖故里、文献名邦”。在这里,潮汐与信仰交织,工匠与时代并行。一座以海为名、以酿为魂的城市,正以开放、协同、共享的姿态,成为全球啤酒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支点。
▎连向红
莆田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连向红在发言中提出:“莆田的啤酒产业能够走到今天,靠的不仅是龙头企业的带动,更靠的是一座城市的系统努力。从政府到企业、从产业链到生态圈,大家形成了共谋、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这句话,恰好揭示了“莆田模式”的核心要义。
过去四十年,百威雪津的成长史,几乎就是莆田啤酒产业现代化的进程。
1985年建厂之初,只是一家县办小厂;而今,它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啤酒制造基地,年产能突破200万吨,拥有亚洲最大的精酿啤酒工厂和中国啤酒出口量最大的生产线。
▎作为生产八大啤酒品牌的高端生产基地,百威雪津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了覆盖生产全流程的智能管理系统。图源@百威雪津啤酒
连向红回忆道:“百威雪津的每一步发展,都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政策导向,才成就了今天这座集绿色、低碳、智能于一体的国家级卓越工厂。”在她看来,这样的成长不是偶然,而是‘龙头引领、链式协同’的结果——在百威雪津的带动下,华兴玻璃、中粮制罐、奥瑞金等一批产业链头部企业纷纷落地,形成了以啤酒为核心、涵盖包装、物流、材料、能源的完整产业生态。
在这个生态中,“共享”不只是企业间的合作,更是城市与产业的共赢。莆田市委、市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构建起国内领先、全球对接的现代食品产业园区。
如今,围绕啤酒产业的上下游集群,已经跻身福建省八大特色产业之一。产业链的完善,让这座海边小城成为资本、技术、文化与消费的汇流之地。
与传统的“制造中心”不同,莆田的价值在于不断重塑“制造”的含义。
连向红在发言中提到:“我们希望使莆田的啤酒文化走出工厂,融入城市肌理。从啤酒屋、主题街区到音乐节、足球夜,啤酒成为城市生活的文化符号,成为链接市民、游客与世界的‘共享媒介’。”
▎莆田市会定期举办融合了音乐、美食、潮流文化的莆田·百威国际啤酒嘉年华。每年都会吸引超过十多万名游客,从而大幅拉动周边住宿、餐饮、交通等相关消费。图源@百威雪津啤酒
在莆田,酿酒不再只是工业行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再造——一种开放、包容、持续更新的城市文化。
这种开放的姿态,与莆田的海洋地理密不可分——福建是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正因如此,“绿色低碳”不仅是企业口号,更是全市发展的底色。
“在百威雪津的示范引领下,全产业链共同努力,携手共建‘减碳大家庭’。”从能源利用到废水处理,从包装减重到原料循环,莆田正在以系统性的绿色治理,把啤酒产业变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
这种“以生态换未来”的思路,也让莆田在全球产业链重组中占据更高位置。面对国际市场的复杂变化,莆田没有停留在“代工思维”,而是主动参与全球品牌的价值共创。百威雪津如今是全球生产国际知名品牌最多的啤酒工厂之一,它不仅供应市场,更定义标准、输出技术,成为全球啤酒体系中的“共享节点”。
图源@百威雪津啤酒
在城市与产业共生、政府与企业共建的过程中,莆田的“共享”理念逐渐从经济范畴扩展为文化表达。它不仅在生产环节共享资源,更在精神层面共享价值。
如果说“共生”让亳州的酒业找到了根的方向,那么“共享”则让莆田的产业学会了如何拥抱世界。
在开放与协作中,莆田将“啤酒之城”的地理坐标延伸为一种全球意义上的文化标识。它让我们看到,新时代的产区不再只是地理概念,而是经济、文化、生态与价值的立体系统。
共生、共情、共享的产区实践
从亳州到莆田,两座相隔千里的城市,讲述着同一种关于“产区”的新语言。
前者以内向的坚韧扎根土地,在岁月中积淀文化的厚度;后者以开放的胸怀拥抱海洋,在流动中拓展产业的广度。
它们在新时代的中国酒业图景中交汇成共同的命题——产区,正在被重新定义。
从“共生”出发,产区找到了自己的根。
亳州的故事告诉我们,唯有深耕风土、尊重规律、科技与文化并重,才能在土地的沉默中孕育持续的力量。每一滴酒,都成为土地、时间与匠人智慧的结晶。
▎亳州,既得南北过渡带的地理优势,又有1800多年酿酒传承,历史与地理在此完美交汇。图源@视觉中国
从“共情”延伸,产区走向了人。
白酒与啤酒,风格虽异,却都以情感为桥梁,让人在一杯酒的温度中感知地方的气息、民族的韵味、时代的脉搏。共情,使产区超越经济意义,成为人文连接的载体。当消费者为一瓶酒背后的风土与故事买单时,产区便拥有了灵魂。品牌与消费者、文化与市场之间的深度沟通,让美酒不仅触达味蕾,更直抵心灵。
从“共享”升华,产区走向了未来。
莆田的实践表明,唯有在开放合作中重塑产业生态,产区发展才具备持续动力。当绿色发展成为共识、产业协同成为机制、文化共鸣成为路径,中国酒业产区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塑造独特话语权。
当我们从亳州的平原沃土望向莆田的海风港口,看到的不仅是两片土地上的美酒,更是中国产区在全球酒业格局中的独特价值:它们将自然与人文相融,传统与现代共生,企业与社会共情,成果与世界共享,形成一种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区新定位。
▎放眼全国,莆田与百威雪津的连接,都是政企协作、产城融合的优秀样本。图源@视觉中国
在这一定位下,中国酒业不只酿造美酒,更在酿造文明、构建价值、推动交流,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人都能在举杯之间,感知历史、触碰文化、共享美好。
今天,当我们回望产区的意义,它已不再是静止的地理符号,而是一种动态的文明表达。它既是土地的馈赠,也是人类的创造;既承载着自然的温度,也映照出社会的温情。
亳州与莆田的故事,是新时代中国酒业的生动实践,也是全球酒业面向未来的启示。真正的名酒,不仅在于香醇,更在于能承载一方水土的文明意志与一个时代的文化共识;真正的产区,不仅在于生产能力,更在于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生态、产业、文化与价值的深度协同。
唯有当土地、技术、文化与市场在共生、共情、共享中融合,才能创造出跨越国界、跨越时代的世界名酒,也才能让中国酒业在全球舞台上持续散发独特而深远的光芒。
亳州的厚重与莆田的开放,共同构成了中国酒业新格局的两种张力——一种向下扎根,一种向上生长,它们共同组成了新时代中国产区的生态曲线。
而这种曲线,正延伸向更远的未来。随着国际化、数字化、绿色化的不断推进,中国酒业的产区将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输出产品,更输出价值观,是一种尊重自然、相信共生、追求共享的东方智慧。
正如宋书玉所说:“中国酒业的未来,不仅属于企业,更属于文化;不仅属于市场,更属于文明。”
从风土到文明,从共生到共创,中国酒业的产区之路,正在从地方故事走向世界叙事。从亳州到莆田,从黄土地到蓝海岸,一条看不见的线,将不同的地理与文化连接在一起,酿造出中国酒业最具生命力的图景。
未来,当世界举杯时,他们品尝的不仅是一杯酒的味道,更是中国产区的信念,一种来自土地的力量,一种由时间发酵出的温度,一种以共生、共情、共享为核心的文明气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