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酒地理局


俯瞰我国西南,在群山环抱的四川盆地西部,一片丰饶沃土静卧千年——这便是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


岷江雪水奔流不息,持续滋养着成都平原,同时盆地内温润的气候、丰饶的水土与时光驯化的独特微生物群落,在此交织成万物生发的摇篮。


充沛的水源、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成都平原的地理格局,不仅决定了古蜀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


制图@好酒地理局


从三星堆神秘莫测的青铜神树与纵目面具,到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箔的璀璨光芒,再到宝墩古城等史前城址的星罗棋布,无不昭示着成都平原是中华文明早期重要的独立起源中心之一。


而氤氲其间的醇厚酒香,正是这宏大史诗中一个持续流淌了数千年的动人篇章。



古蜀文明下的酿造史诗


在《山海经》中,成都平原被称作“都广之野”,其上菽、稻、黍、稷丰饶。丰富的粮食作物,在三星堆时期便开始变成美酒,醉人心脾。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酒器,如陶盉、尊、罍等,清晰表明:至少在殷商时期,蜀人的酿酒活动已具有相当规模


图为三星堆出土的一只陶盉,是一种温酒器。 摄影@好酒地理局


《华阳国志·蜀志》曾记载:“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开明九世大概是在战国时期。此后古蜀人对酿造的坚持,从庙堂,到民间,都一如既往,且产业越来越发达。


到了秦汉时期,都江堰水利工程泽被万顷良田,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美誉日隆。粮食的富余成为酝酿琼浆的基石。《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成都当时也是通邑大都,所产美酒甚多。


人们在讲述天府之国的故事时,往往都从都江堰开始。图源@视觉中国


另据《成都名酒志》记载,汉代时,临邛就成为巴蜀之地重要的酿酒基地,正是彼时酒业蓬勃的生动注脚。


汉赋大家扬雄记录蜀地宴饮的辞赋:“置酒乎荥川之闲宅,设坐乎华都之高堂。延帷扬幕,接帐连冈。”清晰勾勒出当时成都宴饮之风的兴盛图景。


隋唐盛世,成都跻身全国五大都会,佳酿丰饶,政府在此专门设立“酒务”管理,众多顶流诗人争相为蜀酒“代言“,蜀酒名声冠绝一时。


从李崇嗣诗言:“闻道成都酒,无钱亦可求。”到杜甫亦盛赞:“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再到李商隐诗中:“歌从雍门学,酒是蜀城烧”“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的吟咏,无不印证蜀酒魅力。


图为根据考古复原的成都街景,酒旗当风,一派“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富庶景象。 图源@视觉中国


及至宋代,蜀酒更成为国家财政命脉。


仅成都府一地,熙宁十年(1077年)前便设有酒务28项,课额439779贯,占全川课税额2207458贯的近五分之一,而全川课税又占全国15%——成都府酿酒业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陆游“益州官楼酒如海”之句,描绘出酒肆林立的繁华市井。


直至明清,蒸馏技艺臻于成熟,成都名酒如群星闪耀,绵延至今。这条穿越千年的酿造长河,不仅是技艺的薪火相传,更是文化精魄与市井烟火的水乳交融,无声地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与辉煌。


清代成都酿酒作坊分布图。摄影@好酒地理局


当成都的酿造接力棒传递到蒲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让这里成了成都产区浓香脉络中不可或缺的黄金节点。



一曲酿造的自然之歌


成都西南六十公里,蒲江如一块镶嵌在盆地边缘的翡翠,森林覆盖率高达70.68%,稳居成都之首,更头顶“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等金字招牌;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可概括为“三山”夹“两水”,状若一只卧放的瓮坛。


制图@好酒地理局


三山环抱——长秋山、大小五面山,构成天然屏障;两河穿行——蒲江河、临溪河,织就水网纵横。


大五面山在最北,小五面山亘于中央,最高的长秋山脉如青龙蜿蜒盘踞西南部,最高峰月南山,海拔1022米,形成气候分界与生态屏障。


三山中央,夹着的是临溪河与蒲江河,贯穿蒲江全境,由西南往东北方向而去汇入邛水,最终再奔向岷江。


制图@好酒地理局


同时,蒲江又恰好坐落于北纬30°的黄金酿酒带,亚热带湿润季风在此酝酿出微气候:夏季雨水丰沛,冬季温暖湿润,年均16.3℃的气温如同恒温箱,让微生物在起“三山”夹“两水”盆地地形围合的天然发酵池中悠然生长


水则是蒲江的血脉。蒲江河与临溪河穿城而过,织就的水网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


更珍贵的是地底馈赠——蒲江地下的雅安砾石层,过滤出浅层地下水,富含50mg/L以上的偏硅酸,形成高硅低钠的天然矿泉。当这样的水流过酒甑,便赋予酒体清冽甘润的筋骨。


摄影@好酒地理局


两河冲积的平坝则奉献出酿酒的另一密钥:微酸性粘土。这种深达数米的肥沃土层,是构筑窖池的绝佳材料。老窖池窖泥间的微生物群落历经千年驯化,早已与蒲江的风土达成生命契约。


自然的厚礼,使蒲江成为酿酒的天选之地。作为成都产区的支柱之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蒲江都是全国重要的原酒产地,高峰期全县有200多家酒企,酒厂遍及乡镇。


如今,这缕酒香正焕发新生。


近年来,蒲江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正在重点发展生物制造、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白酒产业便是其中重要一环。


▎作为光瓶酒赛道的标杆品牌,光良酒业无疑是蒲江当地酒企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优质案例。摄影@好酒地理局


凭借良好的产业历史积淀和成都“318”线优质白酒产业带的区位优势,蒲江正与邛崃、大邑形成"黄金三角"错位发展。


现在蒲江全力打造的大塘酒肆—中国大塘·品牌酒企西部基地项目,已吸引18家酒企落户。众多酒企当中,光良酒业尤为耀眼。


在白酒行业首创"数据化白酒"破局的光良,用“不装“的品牌理念,让消费者去掉包装喝好酒,用产品数据的透明赢得信任,已成为成都产区走向全国的一张闪亮名片。



新未来,在光良


2019年,光良“数据瓶”系列横空出世。


5年时间,4亿瓶光良酒走进了千万家庭。期间,光良获得高瓴资本、BAI、XVC等多家投资机构投资,并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600多个市场,拥有超100万家终端,被业内称为“2000年后发展最快的白酒企业"“现代化光瓶酒标杆品牌”。


摄影@好酒地理局


光良酒业的根基,深植于蒲江这片被自然厚待的土地。始建于1962年的光良酒厂,在蒲江已沉淀六十载酿酒智慧。


蒲江的寿安街道,蒲江河从这里蜿蜒而过。光良酒一期酿造基地正位于此。认证为“四川浓香型白酒名优窖池”的老窖池,正酝酿着微生物的呼吸,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氏酿造技艺”的传承。


优选高粱、玉米、小麦、大米和糯米五种粮食,进行传统的双轮固态发酵酿造,酿造周期变得更长,出酒率更低,但酒质却变得更为醇厚、细腻。


光良酒业窖池


而后双轮酒又经过5年封坛储存,被用作光良酒的勾调当中,让每瓶光良数据瓶中都含有3%的5年双轮调味酒,这看似微小的比例,恰似点睛之笔,将岁月沉淀的醇厚悄然注入酒体筋骨。


品质的基石之上,一座“未来工厂”的蓝图正在蒲江徐徐铺展。


距离光良一期生产基地仅数公里的二期生产基地,已跃入全自动化智能时代。数据流串联起从粮仓到灌装的全链路,实时监测让每滴酒的诞生皆有迹可循


光良二期生产基地的高速生产线


光良二期生产线的配套建设,实现了传统酿造工艺与现代生产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光良酿酒厂成为成都产区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白酒生产基地之一。该二期项目在光瓶酒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极具标杆意义与代表性。


从这里望向光良位于蒲江县大塘镇的三期生产基地,其“酒旅融合的生态酒庄”正破土而生。


光良继续扩增高速包装线,并建设光良酒文化博物馆,完善智能化酿造和酒旅沉浸式体验。


完全建成后,这里将不仅是光良的新产能引擎,更是一座可漫步的酒文化博物馆,让游客能触摸智能酿造的脉搏,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一杯酒的前世今生


光良三期项目定位为“酒旅融合的生态酒庄”,在继续扩增高速包装线的同时,也进一步夯实了生产能力。图为三期项目效果图。


现在,光良的这场酿造革命迎来深度解码。


8月18日-19日,「#好酒地理局#探秘未来工厂 活动已走进光良,探寻其酿造背后的地理文明基因,在老窖池边触摸时间的力量,在智能车间里追踪数据的流动,解码白酒数智化内核。


这场探寻,不仅是为了发现一家企业的创新密码,更是为传统产业转型寻找一盏信号灯——当光良用数智化重释“酿”与“藏”,中国白酒的新质生产力图景,或在此渐次清晰。




参考资料:

[1]李丹. 川酒成都产区蓄势赋能从“产区竞争”到“生态共赢”[J].产城,2025,(03):8-11.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