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洪涛



10月14日,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在南京召开团体标准解读会议,并正式发布五项团体标准,自12月1日起实施。这是国内酒类流通领域首次系统性规范,标志着行业进入标准化新阶段。


这五项团体标准分别是《放心酒工程单位建设和管理规范》《陈年白酒流通鉴定规范》《酒类零售连锁经营管理规范》《酒类星级门店评价规范》和《酒类零售店长职业要求》。


时逢酒业深度调整,又恰逢秋糖会时间,五项团体标准的发布格外引人注目。业内人士认为,此次集中发布标志着行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进展,不仅有助于酒类流通产业的做大、做强,更将在“强流通 促消费”中发挥积极作用。


图片陈年白酒流通

进一步走向规范


众所周知,酒是陈的香。


而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陈年白酒,“狂奔”,再恰当不过。


相关报告显示,中国陈年白酒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370亿元迅速增长至2024年的1300亿元以上,未来五年有望突破1500亿元;与此同时,陈年白酒市场问题频发,例如年份酒标注标准不统一、基酒比例透明度不足、检测技术瓶颈待突破等。


《陈年白酒流通鉴定规范》的出台,无疑将推动陈年白酒市场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在此次会议期间,国家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白酒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轻检验认证有限公司名优酒外观鉴别团队总顾问、国鉴甄选鉴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奚玉明,对该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


图片
奚玉明


奚玉明介绍,该标准按照公正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和持续改进性原则,对陈年白酒进行了系统规范。不仅对鉴定机构、鉴定人员、鉴定设备和鉴定流程提出要求,还披露了市场上常见的造假手段,如回收瓶造假、拔头造假、打孔造假等。未来若出现新的造假方式,《陈年白酒流通鉴定规范》也将持续完善,从而“净化”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该标准将陈年白酒的品质划分为四个等级:A、B、C、D,评分分别为95分以上、90分以上、80分以上和80分以下。根据评级,即可确定陈年白酒的流通价格。


“行业此前从未有过针对陈年酒流通过程中鉴定环节的具体标准。”奚玉明表示,一方面,陈年白酒鉴定市场尚不规范,鉴定机构能力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标准出台后,消费者在选择鉴定机构时将有明确依据。


图片


另一方面,此前行业通行的鉴定方法多为综合性考量,新标准将鉴定方法系统化、流程化,并将鉴定设备与方法“捆绑”应用,从而使鉴定结果更为精准,社会认可度更高。


正如奚玉明所言,该标准的出台将助力陈年白酒流通鉴定向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狂奔”的陈年白酒由此被套上“缰绳”。


图片酒类零售连锁市场

从粗放走向精细


如果把整个酒业比作人体,那么零售终端就如同神经末梢,时刻感受着市场的变化。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零售及连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卓商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宏利分析认为,酒业零售终端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集中化程度不高、碎片化严重;二是管理混乱、效率低下;三是经营方式粗放、思维陈旧。同时,酒类连锁也存在诸多短板,如连锁化程度低、门店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店长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等。


图片
郭宏利


为此,中国酒类流通协会推出了《酒类零售连锁经营管理规范》《酒类星级门店评价规范》和《酒类零售店长职业要求》,旨在提升酒类零售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树立门店服务标准标杆,培养店长专业能力,推动酒类零售连锁向正规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这三项标准分别对应了三个维度。


一是企业维度,面向酒类零售特别是连锁企业,提升管理效率、服务质量和消费者信任度,推动行业现代化转型,涵盖基础要求、服务规范、安全管理、监督与改进等内容。


二是门店维度,帮助门店改进服务质量和设施条件,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品质需求,主要包括星级门店评价标准与打分体系等内容。


三是人员维度,聚焦店长的专业成长,明确岗位职能、工作职责与任职能力要求,并强化职业培训。


“酒业正加速向C端转型,竞争逻辑与发展路径都将随之发生变化。单靠一两个长板,已难支撑酒类连锁平台的持续发展,需要综合性、系统化驱动。”郭宏利表示,三大团体标准的发布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行业向规范化、标准化加速发展,有利于酒类流通领域的高质量进阶。


图片不仅是行业的新起点

还将引发连锁反应


五项团体标准的发布,对酒业意味着什么?


在深度调整背景下,酒企纷纷加快C端布局,例如茅台酱香酒公司通过“万家共享店”项目与美团对接,进入即时零售赛道;泸州老窖则从传统经销商模式,转向更贴近消费者的零售与直销模式……


图片
秦书尧


会上,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秦书尧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此次团体标准发布的重要意义。


一是解决问题的需要。酒类流通行业存在产业弱、能力低、管理差、标准低、市场乱等问题,要解决这些痛点,必须从标准入手,夯实基础。


二是推动发展的需要。酒类流通产业涉及面广、盈利能力强,又关乎人民美好生活,应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是新型厂商关系的需要。酒业长期“厂强商弱”,虽然关系已有所改善,但酒商仍需自强,构建平等互利的新型关系。


四是促进消费的需要。中国酒类市场潜力巨大,仍有相当部分购买力未被激发。中国酒类流通产业的从业者肩负着“促消费”的重任。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晴雨表”。我国拥有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50万亿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人。


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消费大国”,通过扩大内需、优化消费结构、实施提振消费行动等举措,持续释放市场潜力。“十四五”期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60%左右,主引擎作用显著增强。“十五五”时期,中国将进一步成长为全球“消费大国”。


图片
赵禹


“酒类流通企业如果不能尽快调整转型,将失去竞争力,在洗牌中被淘汰。”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零售及连锁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赵禹表示,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标准化建设意义重大,它将引领酒类流通企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拓展更广市场领域。


图片
▎王祖明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王祖明也表示,五项团体标准的发布是协会标准化工作的全新起点,是立足行业长远发展的系统性举措,将有效引导行业自律,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


可以预见,随着五项团体标准的落地,酒类流通产业将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行业、经济与社会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未来企业如何抓住标准化红利,也将成为持续关注的焦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