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酒地理局


“一切问题,都是文化问题。”


在9月10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酒文化大会暨2025“中国酒文化月”启动仪式上,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表示:文化的本质,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


▎宋书玉


毋庸置疑的是,关于酒文化的讨论,正在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高粱节、封藏大典、下沙仪式……那些顺应节气的酿造工艺,如今被赋予了更隆重的仪式感,化作酒企的盛典;一座座酒文化博物馆拔地而起,用文物和时间轴记录这门古老技艺。


这些热闹的场景背后,酒,正在重新被理解为一种文化的表达


这是当下中国酒业的选择与方向。



与酒合谋


技术是基础,市场是表象,文化才是核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国学中心主任连辑说:“中国古代,酒一开始就被定义为文化类的精神性产品。”


连辑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原理事长张柏对此的解读是:“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爵’,到唐宋文人笔下‘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饮酒雅趣,再到现代各地各具特色的酿造技艺,酒文化贯穿中国数千年文明史。”


张柏


其实,只要翻开字典,你会发现古人围绕“酒”最开始的文字形态“酉”做了许多聪明的创造。


“酬”,是主人先举杯自饮,以示诚意;“酢”,是宾客回敬,礼尚往来;“酌”,是斟酒续饮,情谊在杯盏间延续。最有意味的,是“䣿”与“醧”:能饮者饮,不能者止;即便众人皆醉,也要留下一双清醒的眼睛,守住秩序。


酒在其中,不是灌入口中的液体,而是沟通的媒介、是契约的象征、是文明的载体


酒的文化故事,并不只属于案头和书页,它更在社会运行里留下深刻印记。周初的《酒诰》禁止庶民恣饮,酒只属于祭祀与礼仪;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酒禁松动,才有了“酺”——君王下令,大赦群饮,共享狂欢。秦始皇一统天下,也曾“天下大酺”,借酒安抚人心。


再到明清,酒已成为日常。文人借酒生诗意,市井以酒谈生意,民间则在婚丧嫁娶中,以酒定格生命的节点。无论宫廷还是市井,酒既是权力的工具,也是生活的温度。


图源@AI生成


把视野放到更广阔的中西对比中,这份认同的文化特质更为明显。


在我国的酒局上,主人要先饮,客人要回敬,杯盏必须见底,和谐来自集体的共饮;而在西方的餐桌上,举杯对视,轻抿一口已足够,重要的是个体的自由与尊重。


这不是孰优孰劣,而是一面镜子。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和谐,不是强迫一致,而是彼此尊重


然而,正因为酒太深地嵌入了生活,它也容易被曲解。多少人把推杯换盏当作义气,把不醉不归当作真情,甚至让劝酒、灌酒成为酒局的常态,可这从来不是酒文化的精华。


王少雄


四川省酒业协会首席顾问王少雄表示,千百年来,从“三爵而退”的士人风范,到“敬而不劝”的宴饮习俗,节制始终是酒桌上的无声共识。从“饮不逾礼”到“健康微醺”,变的是表达方式,不变的是对生命节律的敬畏、对人际情谊的珍视和对“适度即美”的恒久坚守。


所谓与酒合谋,其实就是人与酒的双向成全。


酒教会人们如何建立信任、如何表达敬意、如何节制欲望;而人类则赋予酒更深的文化意义,让它成为生活的诗意与社会的黏合剂。


如今,酒文化又有了新的意义。



产业文化时代


在2024年末举办的中国酒文化大会上,宋书玉在演讲中三次提到要“从企业文化时代迈向产业文化时代”。


过去几十年,中国酒业的重心一直放在“企业文化”的深耕上。


茅台五粮液、汾酒等龙头企业纷纷从历史、工艺和品牌故事中探寻答案。修酒史馆、讲大师技艺、打造独家品牌符号,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差异化优势。这是产业成长的必经阶段,但终究还是“各扫门前雪”。



宋书玉眼中的“产业文化时代”,指向一个更高维度——不仅要做好各家企业的小文章,更要合力书写一篇属于整个行业的大文章。他倡议行业要共同讲好“中国酒”的故事,共同维护“中国酒”的声誉,共同挖掘和传播中国酒文化的“普世价值”,对抗其他酒种的竞争,提升整个产业的价值和地位。


他在本次论坛的演讲中强调,如今产业和企业的重要任务,是要“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自新、文化自信”。


● 文化自省


宋书玉说:“我们从2015年开始举办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到今年已经是第11年了。但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同仁并不理解和认同。”



他提醒行业:“少饮才能常饮,常饮一定多买,过量一定是少饮,少饮一定是少买。”


尽管2011年醉驾入刑、2021年《民法典》规定劝酒、灌酒须担责,但“盲目自信的多,自我反省的少;习以为常的多,自律警觉的少”。


● 文化自觉


“我们的固有认识,与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理念、消费趋势,发生了错位。”


消费群体从80后转向90后,从“利他”为主到“悦己”为主,少喝酒、喝好酒、健康饮酒成趋势,而不少从业者仍停留在“缺酒喝”的旧思维。


● 文化自新


“中国酒文化的分布,是一个复杂的构成,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社会和消费者都在大踏步迈向现代化,宋书玉提出:“我们中国酒人、中国酒企、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理念都需要现代化。”



● 文化自信


“人,只有在历史维度中才能领会自身。”


文化自新不是抛弃过去,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在传统的中国酒文化中,找到一条‘新质酒文化’的创新之路、发展之路。”


唯有自省、自觉、自新、自信,方能与时代同频,与消费者共进。


宋书玉进一步提出:“中国酒文化的未来走向,一定是中国酒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在他看来,中国酒文化的古典价值系统源于小农经济,如今面对现代化、城市化、国际化的浪潮,必然发生深刻变化。



未来的中国饮酒文化,将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国内与国际之间融合重构,形成一种“融传统价值与时代价值于一体的创新系统”,既不是简单沿袭古典,也不是照搬西方。


王少雄也呼应这一判断:“中国酒文化从未固步自封,而是以开放姿态,积极与现代社会对话,在新场景、新关系、新需求中探寻新的表达形式。”


从企业自家门前的故事,到整个行业共享的价值体系,这场从“企业文化”到“产业文化”的转型,既是酒业自身的必答题,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


那么,新时代下的新酒文化是什么样?



新酒文化


在今天的中国酒业,变化的速度让人应接不暇。


经济结构的调整、消费群体的更迭、科技带来的新渠道与新玩法,都在不断重塑行业格局。


面对这样的浪潮,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把答案落在了三个词上——以酒成礼、以酒养老、以酒成欢


张德芹


在中国,酒与“礼”生来便难分难解。从祭祀到家宴,敬酒都是一种传递尊重的方式。礼不是排场,而是一种分寸、一种心意。


茅台这些年的做法,正是在复活这份古老的礼意。每年“茅台酒节”,核心是向天道自然、向土地与农人致敬;“红缨子高粱丰收季”让人们记住美酒的起点;遍布全国的文化体验馆,把庄重的酿造与日常的举杯连在一起,让参观者在香气中体会到“以礼传情”的意味。


重阳下沙是一年一度茅台酒基酒生产的开端,在这天举行茅台酒节,茅台已持续了21年。


不仅是茅台,五粮液打造“和美文化节”,让“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出酒都;汾酒则依托杏花村的古老景观,带动年轻人踏上“清香之旅”,把古老的酿造礼仪变成旅途中的体验。它们都在做一件事,让一杯酒重新成为人与人之间最温柔的敬意


关于以酒养老,《诗经》中有句诗:“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用春酒祝愿长寿,是中国人最质朴的孝心。



茅台的历史里就埋藏着这样的故事。成义烧房的创始人华联辉,为了圆祖母的心愿,遍访名师、重建酒坊,终酿成佳酿,留下“慈孝酿茅台”的佳话。今天的茅台把这份孝心延续得更广:倡导理性饮酒、健康饮酒,让家人安心;在场景打造上,围绕消费者家庭情感需求,持续培育多维度“亲饮”场景,让消费者在品尝美酒的同时,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与温暖。


行业内其他企业也以各自方式传递温暖:泸州老窖茗酿以风味和健康双导向,通过添加茶多酚发挥抗氧化功能,减轻酒精代谢对身体的负担;习酒秉持“君子之品”的理念,在发展过程中持续回馈社会,不仅关注生态保护与敬老公益,更通过“习酒·吾老安康”慈善基金项目将二者有机结合……


孝道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酒的度数,而在于这份跨越年代的情感。当一杯酒能承载这种情感,它就拥有了超越商品的生命力。


图源@视觉中国


如果说“礼”讲的是尊重,“孝”传递的是温情,那么“欢”则是最日常、最动人的那一面。


从古到今,国人的欢聚都离不开一杯酒。无论是节日团圆,还是朋友小聚,“把酒言欢”从不是纵饮的借口,而是一种生活的诗意。张德芹提出,要让白酒从“卖酒”走向“卖生活方式”,就是要让这种诗意与现代生活重新接轨。


茅台的动作很直接:在经典的53度500毫升之外,开发100毫升、375毫升等不同规格,满足朋友聚会、旅行随行的需求;茅台文旅通过文创产品开发、工业旅游升级、营销推广创新等多维发力,探索酒旅融合新路径。


图片


其他名酒同样在行动。洋河的微分子低度酒抓住了都市白领轻饮的趋势;五粮液则在年轻人聚集的音乐节、电竞赛事中频频亮相,让白酒不再局限于正式的宴席,而成为更宽广的生活方式。


“以酒成礼”让尊重有了现代的表达;“以酒养老”让孝道在家庭与社会之间接力;“以酒成欢”则把情绪价值与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这三杯酒,看似寻常,却在告诉我们,白酒不是简单的消费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能把人情味酿进时间里的文化。


图源@视觉中国


文化是中国白酒生存发展的血脉灵魂。”张德芹在发言的最后向行业倡议:在行业面临深刻调整和变化的当下,我们更要以“传承者”的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参与者”的积极姿态投身创新实践,以“同行者”的开放胸怀凝聚合作力量。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或许我们应该慢下来,让酒回到文化的本源、让文化回应当下的生活。传承并创新文化底味,酒香才能不怕巷子深。




参考资料:

[1]王玲,缪薇.中西酒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差异研究[J].知识文库,2019,(18):18.

[2]田卫平.与“酉”合谋的中国酒文化审美——兼谈古代文人的双重标准[J].泰山学刊,2025,(01):128-136.

[3]何绪虎.论明清时期酒文化对书法创作的影响[J].中国酒,2025,(02):80-81.

[4]宋书玉.中国酒文化的“价值九篇”[J].中国酒,2025,(01):45.

[5]宋书玉:产业文化时代论[J].中外酒业,2025,(01):8-9.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