獭祭,作为日本清酒的杰出代表,不仅深受日本国内消费者青睐,也在国际舞台上屡获殊荣。2013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将獭祭作为国礼赠予俄罗斯总统普京;2014年,又将其赠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这种国礼身份,彰显了这款酒非凡的品质与地位。
然而,对中国消费者而言,“獭祭”这个名字却让人产生似曾相识却又颇为陌生的复杂感受。这个充满东方韵味的名字究竟与中国文化有着怎样的渊源?
借用中国“历史经典”的世界经典
日本方面的官方解读强调,“獭祭”之名既指明了酒的产地——獭越地区,也体现了旭酒造第三代社长樱井博志的文艺情怀。作为日本俳句大师正冈子规的仰慕者,樱井博志借用其笔名“獭祭书屋主人”中的“獭祭”二字,既表达敬意,也寄托了自己对革新与艺术的追求。
但若追溯文化本源,“獭祭”实则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在这款日本顶级清酒的标签上,两个汉字静静诉说着一个跨越千年的中国文化故事。
《礼记·月令》记载:“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生动描绘了水獭捕鱼后排列岸边的行为,因形似祭祀而得名。这一意象后来被引申为文学创作中堆砌典故的象征。宋代笔记《杨文公谈苑》中记载,唐代诗人李商隐作诗时常常摊书满案,犹如獭之祭鱼,故得“獭祭鱼”之别称。由此可见,日本俳句大师正冈子规使用这个笔名,本身就是在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
另一方面,“獭祭”也是中国传统节气体系中的重要物候标志。《周书·时训篇》明确记载:“雨水之日,獭祭鱼;后五日,鸿雁来;后五日,草木萌动”,精准描述了雨水节气初候的自然现象。
这一源自中国典籍的典故,被日本酿酒师巧妙转化为对极致工艺的追求隐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个例。“万岁乐”“梵”“响”等众多日本酒名,都闪烁着中华文化的智慧光芒。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文化转换与品牌塑造的深刻智慧,对正处于转型升级中的中国酒业具有重要启示。
从“历史经典产业”定位看中国白酒的新使命
今年,中国白酒被纳入“历史经典产业”范畴。这一重要定位意味着,中国白酒不仅是商品,更是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活态文化遗产”。它记录着先民的智慧、时代的变迁和审美的演进,是“可以喝、可以用、可以传”的历史见证。
在这一背景下,日本酒对中国元素的运用方式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它们绝非简单的文化挪用,而是完成了一场精妙的“文化转码”。日本酿酒师从中华文化宝库中抽取一个个文化符号——一个典故、一个汉字、一个哲学概念,将其与现代产品特性和品牌精神相融合。
“獭祭”取獭鱼陈列之形,喻酿酒工序之繁复;“响”取共鸣之声,表多种原酒调和之和谐;“梵”以佛家清净理念,示酒体之纯粹超然。这种创造性转化既保留了汉字的意境美,又赋予了现代的、国际化的解读,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反观坐拥五千年文明宝库的中国酒业,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方面仍面临挑战。我们或陷入传统文化符号的简单堆砌,或迷失于纯粹功能主义的营销窠臼。尽管许多品牌拥有深厚历史底蕴,但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叙事方面,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入列“历史经典产业”之后,中国白酒业的产品或服务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具有了特定的、正面的象征意义,记录着先民的智慧、时代的变迁和审美的演进,应该成为“可以喝、可以用、可以传”的历史。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经典”在某些方面还差一些火候。这也成为新周期下,中国白酒业的新使命。
日本清酒文化转码给中国酒业的启示
日本清酒的成功经验给予正处于“历史经典产业”建设关键时期的中国酒业三大启示:
一是深耕文化内核,超越符号表象。文化内涵的挖掘需要真正的理解与创新。中国酒业应当超越对“皇家”、“御酿”等表面符号的依赖,深入挖掘酒文化与中国人精神生活、哲学观念、艺术审美的深层联系。值得欣喜的是,一些品牌已开始探索:“舍得”酒将品名提升为“舍得智慧”的人生哲学,将饮酒体验与中国人特有的处世智慧相融合;“观云”酒则取意“俯仰观云,知行合一”,继承了中国文人观物悟道的传统,赋予产品以当代极简美学下的哲学意境。这些探索表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需要将抽象文化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产品体验和品牌价值观。
二是实现传统的现代转译,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日本清酒成功将古老酿酒工艺包装为现代人易于理解的“匠心精神”。中国酒业同样需要找到传统工艺与现代价值观的连接点。“老窖池”不应只是年份的数字标榜,而应转化为“微生物时光博物馆”的生动叙事——讲述数百年连续使用的窖池中,微生物群落如何达到精妙平衡,每一滴酒都是时间酿造的活态文化遗产。“古法酿造”则可解读为“遵循自然节律的酿造智慧”,如某些黄酒品牌强调的“冬酿”传统,正好与现代人对自然、健康的追求相契合。
三是构建世界级的文化叙事体系。日本清酒通过中国元素提升了自身的东方美学形象,成功吸引了全球消费者。中国酒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需要建立一套既根植于中国文化,又能被世界理解的价值表述体系。具体而言,白酒的“香型”概念可以通过更直观的方式呈现——“酱香”可形容为“如豆类发酵般的复杂醇香”,“浓香”可比喻为“水果与花卉的华丽交响”,通过这些国际消费者熟悉的感官语言建立认知桥梁。同时,“酒是陈的香”的品饮哲学可转化为“时间赋予的和谐滋味”,与国际葡萄酒、威士忌的陈年价值叙事形成对话。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酒业应当着手建立全球化的品鉴体系与语言系统。可以参照日本清酒的“精米步合”标准,为中国白酒开发国际通用的质量指标与品鉴术语。在保持“绵甜”“醇厚”等传统评价维度的同时,融入国际烈酒评价体系中的通用语言,实现文化独特性与沟通通用性的完美统一。
当我们品鉴一杯名为“獭祭”的日本清酒时,应当品味到的不仅是酒体的醇香,更是一种文化创新的方法论。作为“历史经典产业”的中国酒业,需要的不是对文化被“借用”的愤懑,而是思考如何更好地“激活”自身的文化资源。
我们的黄酒蕴含着江南文人的风雅,我们的白酒积淀着华夏大地的豪情,我们的药酒承载着中医养生的智慧。这些深厚的文化宝藏,正等待着当代酿酒人用现代视野和创新精神去挖掘、转化和表达。
日本清酒用中国元素酿出了世界知名的好酒,坐拥文化源头的中国酒业,更应当有自信和能力,用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酿出既能扎根传统、又能联通世界的中国好故事。在“历史经典产业”这一定位的指引下,中国酒业肩负的不仅是市场开拓的责任,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