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紫庭







编者按:为唤醒“五十三优”历史价值、激活品牌生命力,云酒头条特推出“寻访国家优质酒”系列活动及文章。


我们将深入企业一线,系统梳理“五十三优”的历史文化脉络、工艺传承体系及市场突围经验,通过全媒体平台向行业及消费者传递“国优”品牌的真实价值。


作为行业媒体,云酒头条始终关注白酒产业生态多样性。此次行动既是对计划经济时代品质标杆的致敬,更是为区域酒企提供价值重估的公共平台。


现诚邀“五十三优”企业与我们共同书写这段产业记忆,让“国家优质酒”不再只是博物馆的标签,而成为消费市场的活性资产。


联系人:田洪涛

联系电话:18663826979






“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在贵州筑春酒业4月召开的营销中心会议上,董事长杨占乾的发言掷地有声。他明确表示:“今年,筑春的市场化转型必须成功突围。”


作为拥有国资背景的“53优”酱酒企业之一,这一宣言,折射出这家老牌国企在市场激流中转型的艰难。


相较于茅台和习酒,同属贵州省省管国有白酒企业的筑春,在市场上的声量尚未形成巨浪。面对酱酒行业集中度持续攀升的态势,这家老牌酒企正经历着市场化转型的阵痛。


今年年初,筑春酒业面向社会市场化引进的营销负责人李海立正式履新。这位在食品与酒业深耕二十余年的职业经理人,将直面筑春身上的哪些“硬骨头”?他又将如何通过市场化体制改革,解放团队思想,为筑春“松绑”?


图片

筑城之“春”


晨雾缭绕的南岳山下,贵阳母亲河南明河蜿蜒流淌。在这片山水环抱的土地上,始建于1956年的筑春酒厂静卧其间。


4月11日,筑春酒厂会议室内,李海立立于董事长杨占乾右侧,正以洪亮激昂的语调调度工作计划。他的对面,是筑春的老员工以及各地区营销负责人。


“下个月开始,全员直销!”这是李海立向全体筑春员工——包括他自己——下达的指令。同时,他为每个部门设定了明确的营销指标。会议室内,各部门领命,如同战前动员般,喊出气势如虹的口号与各自承诺达成的业绩目标。


这标志着筑春近七十年历史中,首次迎来如此旗帜鲜明、大刀阔斧的市场化改革。


图片
▎筑春会议室内李海立正在调度部署销售计划


此前,筑春的市场化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发展势头不温不火,与其辉煌年代已渐行渐远。


筑春酒厂的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彼时,为加强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资保障工作,贵州筑春酒厂应运而生。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里曾创下令人惊叹的纪录——周边百姓甚至需要凭“特殊关系”才能品尝到其窖藏美酒。一位多年居住于省军区附近的老人回忆道,上世纪70年代,人无需走进厂区,仅在几公里外的南厂路口,就能闻到酒糟散发的浓郁酯香。那时,周边居民常在军区操场散步,去大礼堂观看露天电影。“可惜的是,当时无缘享用这美酒。”老人所说的“条件”,不单指经济能力,根源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酒厂并不对外经营。


转机出现在1985年。筑春酒厂提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方针,开始对外销售白酒,标志着企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我1987年进厂时,酒已经大量销往市场了。”当时刚从技校白酒酿造专业毕业的汪朝华被分配至酒厂工作,每天在车间从事起窖、上甑等工序。在他记忆中,彼时能在酒厂工作,是份“铁得不得了”的差事,象征着稳定与保障。


图片
筑春酒业在贵阳的总部厂址


一年后,汪朝华晋升为班长。同年,经上级机关批准,酒厂正式启用“国营贵州筑春酒厂”的名称,“筑春”之名自此在市场中渐次传开。


1989年,酒厂核心产品“筑春酒”参加全国第五届白酒评选,在全国性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获国家质量奖银质奖章。彼时,贵州省拥有上千家酒企,而获得“53优”称号的,除筑春外,还有习酒、珍酒、安酒、湄窖酒、黔春酒。


“当时厂里很低调,没举办隆重庆祝仪式,只是结合周年庆活动简单发了几朵大红花。”汪朝华回忆道。


“筑春酒”声名鹊起后,汪朝华和他的车间班组实行“三班倒”,厂区内一排排车间日夜蒸腾着雾气。据报道,得益于国有企业在人才、资源、政策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筑春在“六五计划”期间完成技术改造,年产能跃升至2500吨,这在当时的贵州地区已属可观规模。


除产能优势外,筑春酒的品质同样出众。资料显示,筑春酒厂主要酿制生产“贵州筑春”“筑春老酒”“筑春大酱”等麸曲酱香型系列白酒。继“53优”之后,又累计斩获24项国内外奖项,一时间风光无两,在市场上享有盛誉。


至此,筑春酒厂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卓越的产品品质完美契合,互为背书,在白酒发展史上留下了众多美誉。


两年后,汪朝华被调至勾调部门——这一技术核心岗位。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二十年后,他将与酒厂一同迁回其从小生长的故乡——茅台镇。


然而,筑春在酱酒圣地的发展却磕磕绊绊。


图片

迁厂


科林斯在《基业长青》一书中曾写道:“高瞻远瞩的公司经常不是在成功以后,才拥有崇高的理想,才有一种核心理念,而是在它们还在奋力求生存时就已经如此。”


图片
茅台镇酒厂全景


1998年7月,贵州筑春酒厂整体移交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隶属于省国资委旗下的黔晟国资公司。


然而,令人感慨的是,尽管筑春与茅台、习酒同为当时贵州省仅有的几家省管国有白酒企业,却因多重因素未能转变为真正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


同年,城市土地价值开始凸显。随着事业单位停止福利分房、逐步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房地产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1997至2002年间,我国城镇住宅新开工面积年均增速高达26%,五年内增长近4倍,商品房时代的大幕正式拉开。


在这场“地产热”的洪流中,筑春于2010年启动了异地技术改造项目,将酿造生产基地从省会贵阳迁至茅台镇上坪村,落户赤水河畔,与茅台酒厂隔河相望。


时隔23年重返家乡,汪朝华已褪去青涩,从昔日的普通酿酒工人成长为酒厂的总工程师。


“迁厂后,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向茅台学习,改进酿造工艺,从麸曲酱香转向大曲酱香。”汪朝华强调,筑春历来在原料选择上坚持优中选优,“首先要挑选高品质的红缨子高粱,即使价格高于市场均价也在所不惜。”


相较于其他酒企,筑春对酒体品质的核心要求唯有一个——国标优级。“作为国有企业,我们必须对品质负责,这是对百姓和市场的庄重承诺。”汪朝华语气坚定。


图片
筑春勾调部门成员的笔记本


汪朝华的底气源于对生产每一个细则的精准把控。


在勾调车间的办公室桌面上,摆放着许多高度一致的计量瓶,每个计量瓶上都贴满了标有数字的标签,桌上放着一本笔记本,上面写着每一个标签对应的风味感官。“一级酒放时间长了,味道也很干净”,“二级酒放久了有呕吐物臭味”,甚至还标注了每次品鉴相隔的时间。


汪朝华介绍,这个笔记本上是团队中一个刚来不久的女生记录的工作内容。像这样的笔记本,“我家里都快堆不下了”。


让汪朝华感到十分欣慰的是,筑春酒厂对酒质精益求精的核心理念跨越了时空,从贵阳延续到了茅台镇。2021年,筑春拿出五款年份酒酒体参评,得到首届中国酿造大师、仁怀市酒业协会会长吕云怀等多名专家的高度认可,专家们一致认为筑春酒业五款年份酒酒体微黄透明,回味、留香持久,展现出了典型的大曲酱香风格。


抖音博主“龙城小杰”告诉云酒头条,他之所以与筑春合作,看中的就是筑春酒的品质和高性价比。“龙城小杰”曾统计过客户反馈,筑春的好评率在90%以上,补货率高于60%,虽然筑春的品牌认知度不及其他名酒,但凭借过硬的酒体,也吸引了一帮“铁粉”。


在2018年前后,筑春主动出击。在全国主要城市成立“筑春酱酒定制中心”,迈向全国布局,加速向电商平台转型……也是基于种种市场化行为,筑春得以存活,但始终没能找到发展的“加速键”。


图片

市场骤变


然而时代的一粒沙,压在任何个体身上就是一座大山。曾经和筑春一样初露锋芒的“53优”白酒品牌,不免都在波诡云谲的酱酒周期中受到波及,有的偏安一隅,有的黯然隐退。


筑春则介于“偏安”与“隐退”之间。


“大家关起门来,实事求是地讲下筑春在市场中的真实情况。”


图片
一辆运货车在装罐酒体


在贵州筑春酒业营销中心4月会议结束后,杨占乾特意把各中心的销售负责人留下来,开了个小会。


大多数区域负责人都反映了相同的情况: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对筑春的企业背景和酒体品质是了解且认可的,但在广大的消费者心中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品牌形象。


有的负责人刚讲完,便用片刻的笑容掩饰尴尬。杨占乾愣了愣,也没想好说些什么,眉宇间多了几分担忧,他意识到,筑春在市场中的品牌基础可能比想象中还要薄弱。


事实上,市场化不足、没有在市场上形成品牌形象是绝大多数中小白酒企业的“通病”,而随着近年行业利润下滑,问题变得尤其致命。


从行业份额来看,白酒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存量竞争,头部企业加速分化、聚集的“内卷”行业。


酱酒市场则表现得更为突出,2023贵州省白酒产业发展报告中显示,以茅台为引领,习酒、珍酒、国台、金沙酒业、董酒、钓鱼台、小糊涂仙酒业共同组成的贵州白酒企业舰队,其产值占全省白酒的89.7%,利润占全省白酒的98%。也就意味着,中小酱酒企业的成长空间在进一步压缩。


筑春原来的销售部负责人杨大鼎告诉云酒头条,去年行业下行,他明显能感受到市场对筑春定制端的需求量在突然减少,对比前几年大概下降了30%,这极为反常。


在这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市场搏杀中,筑春酒业前些年在市场中零星深耕起来的品牌心智,正在被酱酒头部企业蚕食。


“筑春活下来的唯一方式是寻求并购。”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并不看好筑春在内的大多数中小型酱酒品牌,在他看来,眼下酱酒市场的寡头竞争对二三线品牌是一场降维打击,培育一个具有消费者认知的品牌至少需要3至5年,对于筑春而言,期间的成本投入和亏损将会是国有企业“不可承受之痛”。


逆水行舟,筑春得打一次“翻身战”。


图片

“房间里的大象”


但筑春的问题出在哪里?


许多企业内部都存在着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所有人都知道问题出在哪,只是没有人愿意说。犹如“房间里的大象”:大家分明心知肚明,但都选择沉默不解决,因为它看上去并不致命。


李海立说出来了,“机制制度不适应市场化,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不起来。”


他很快发现,问题根源出在制度上。筑春此前设置的员工薪酬制度中,既没有考核销售团队的绩效标准,也没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这在国企里都属于相当‘守旧’的。”


但李海立明白,不蜕皮的蛇只能等死。企业也一样,总是抓住旧皮囊不肯更新的企业,会从内部开始退化,停止生长,然后死亡。


他第一时间开始梳理筑春上下,先是重新调整了销售成员的薪酬体系,变成“底薪+提成”制。再又打破了原有的组织架构,将销售部拆分为销管部、市场部、定制部、直销部、经销部五个部门,共同组成营销中心。


绩效从3月份开始实施考核。潘昇迫切地希望尽快能与客户谈妥并签好合同,得到他在筑春的第一笔提成。对于这位去年才大学毕业的00后而言,当业绩和薪资挂上钩后,才能激发出更多内生动力去做直销工作。


上面两件事加在一起仅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出拳只会打在棉花上,我干脆就直接动‘刀子’,先捅个窟窿再说。”在李海立看来,行动越慢,阻力越大。措施越直接,给企业带来的阵痛就越短,就是要用最有效的手段,解决筑春最难的问题


这也是杨占乾所希望的。实际上,杨占乾对李海立提供了很大程度的支持,几乎没有干涉过李海立对筑春“大刀阔斧”的改革,杨占乾打心里认为:职业经理人要在国有企业内部发挥出鲶鱼效应,这样才可能“搅活”筑春。


正如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咨询委员葛培键在《国企改革:难点突破与路径选择》一书中写道:“落实职业经理人选聘制度,要放手让‘媳妇’敢于作为、大胆作为,让董事有‘话语权’,尽量避免‘行政选拔’现象和‘行政指令性’行为。”


领导班子彼此信任这一点上,李海立同样十分确定。“我来筑春,完全是因为筑春具有历史的沉底,有品牌的基础,有国企的资源优势,缺乏的是市场化的改革和运作,且班子真正想干实事,并且愿意放手让他去干”。”李海立说,他与班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与目标:用完全市场化的理念与方式,盘活筑春


图片

“驻商”变“走商”


在理清底层制度问题之后,李海立迅速开始了他市场化改革的下一步:招兵买马,组建全新的区域销售负责人团队。


年前,陈康还忙着别的生意,在奔波出差的路上接到了李海立的电话。电话那头,李海立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实际上陈康有预料过这通电话,但“没想到这次行动这么快”。两人从大学时期就认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一起在校外干兼职,做康师傅的促销员,陈康记得,那时候李海立就能把事情安排得妥妥当当。所以接到电话后不到三天,陈康就答应加入筑春。


“我一是奔着海立来,二是看中筑春的企业背景和产品质量。”陈康说道。


随着陈康等人的加入,不到一个月,筑春就组建起了河南、华东、华南和华中四个区域的负责人团队,其中几乎所有负责人都有着至少3~5年的行业经验。


在这之前,筑春已经很长时间丧失掉了“向外走”的市场团队,杨占乾说道:现在我们就要从“驻商”向“走商”改变,不能还妄想着像从前一样,坐在厂里等着生意自己找


然而即便如此,李海立仍然表示目前的团队并不是他最理想的团队,他直言:“几乎没有人是不可替换的。”说完这话时,他几乎没有犹豫,接着补了一句:即便是筑春的每一名领导。


细分到每个部门团队的人员配置方面,李海立也有一个心中的理想配置。他尤其提倡不要组成“团伙”,更不要组成“帮派”,而是要组成多个“三人小组”。


李海立解释称:“出去(谈生意)一次就要三个人一起,上台能说的、上桌能品的,以及会张罗事的。”李海立认为,筑春市场化销售团队第一步是要做好服务,提高整个团队成员的服务意识,不要框框一顿介绍产品,然后没有人照顾客户,要给客户提供情绪价值


“情愿慢一点,要让客户体会到家的温暖,贪多求快的话客户长久不了。”李海立尽可能地想从一些细节让团队感受到:白酒讲究与时间做朋友。用他的话说,做白酒生意不是在做某个工业产品,而是在培育一个“生命”。


一边招人一边改革,李海立没有等待,他同步开始对筑春的产品定位进行调整。“产品针对不同群体,市场定位和定价也不同,似乎以前是能卖就行。”很长一段时间,筑春在市场中的产品冗杂,且定价高低不等,因此在消费端并没有形成一定声量的品牌认知。


这也是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典型病症。据相关新闻,舍得酒业原董事吴健谈及酒企共性问题时称,舍得酒业过去的国企“包袱”很重,一方面,公司开发的产品数量达上千种,品牌打造没有重点;另一方面,营销观念与模式太过传统,发展没有突破。


一直以来,筑春均是以定制酒的逻辑去运营主产品,这在市场总监朱铭看来同样是市场化经验不足的体现,也是筑春品牌在终端消费者中比较薄弱的重要因素。


而朱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协助李海立确立了筑春的品牌定位:以经典系列为主经销,万里系列做直销,同时做好定制和电商平台。


在筑春的4月营销中心会议的尾声,李海立给团队留下一句话:“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他希望筑春都能成为大家的最后一站,共同把筑春做到新的高度。


图片

“退无可退”的老品牌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亦是国有企业一直以来的改革方向,早在20年前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即明确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大树底下固然好乘凉,却也可能寸草不生。吃尽了苦头的筑春高层团队已开始调头并达成共识,2025年筑春的主基调就是坚定不移把市场化做到极致。


云酒·中国酒业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和君咨询副总经理、和君酒水事业部总经理李振江认为,筑春酒业能在群雄逐鹿的酱酒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主要有三点:第一,筑春是贵州省省管国有三家白酒企业之一,背后的大股东黔晟国资拥有着非常雄厚的实力背景。第二,筑春有着非常不错的品牌积淀,包括“53优”、“老三春”、“贵州老字号”等含金量十足的行业口碑。第三,筑春有历史底蕴,有品质保障,比如全国资企业,酒厂过往的荣誉等。


老品牌该如何焕发新生机?


在李海立的规划中,今年要打好两个基础:


第一个基础是要突破酒厂的年产能,目前筑春正在推进基酒扩能工作,扩能后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品质保证。


第二个基础是要做好产品线的丰满度和市场适应度,以“经典系列”作为经销/团购销售核心产品,聚焦商务场景核心价格带,以“万里系列”作为贵州省内直销产品供给。并根据市场竞争需要,不断开展定制开发业务作为辅助,优化和升级原有产品,积极推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


“我们也没有想太多,让筑春3年做到5个亿就算完成目标。”李海立强调,当下眼前最重要的还是夯实基础,先把团队搭建起来,再走出去布局经销网络,为明年筑春酒厂建厂70周年而深耕蓄力。


杨占乾强调,筑春要一直坚持以“国有、国优、国标”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让行业内外见证何谓“国企担当”


云酒·中国酒业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知趣咨询总经理蔡学飞则建议,像筑春这样有技术传承、有文化、有底蕴、有特色的中小型企业,不要去过于追求酒厂规模,应该开拓自己的渠道,做好小而美的品牌调性,做高品牌溢价,做厚产品结构。


在我去酒企厂区拜访之前,李海立和朱铭一起在茅台镇上吃酸汤鱼火锅,他坐在背靠马路边的一头,椅子后腿再超过半块瓷砖的距离,就会悬空于两个台阶之上。我善意地提醒他椅子往前挪,以免一不注意背靠下去。他看了看身后,索性把椅子又往后倒退了约十公分,对我笑了笑:“这样我就知道已经退无可退了。”


机遇与调整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筑春将会不断和市场化改革这块“硬骨头”碰撞、融合,走出一条符合筑春特色的市场化发展之路,实现老品牌焕发新生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