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味觉有故乡,那四川一定是千般滋味交织的乐土。
这里山环水绕、物产丰饶,盆地气候滋养出辣椒的红、花椒的麻、豆瓣的香,也孕育出四川人爽快、热烈、包容的性情。
从川西平原到川东丘陵,从雪山脚下到长江岸边,四川的饮食版图如同这里的山水,层次丰富、变化无穷。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从来不只是麻辣,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
川菜现有5000多个品种,其中名菜达500余种。川菜、川剧、川酒、川茶这四大四川名片中,川菜居首。
制图@好酒地理局
吃,对四川人而言,是一件人生大事。
在四川吃饭喝酒,向来没什么规矩,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怎么喝就怎么喝,高兴是第一位的。或许是这里包容开放的氛围使然,四川从人到物,都有自在的基调。
川菜当然也是——取材广泛、调味多变、烹法多样、普适性强,这自然也不止川菜本身,几乎所有的菜和小吃到了四川,都会进行一番川味改良。
这片土地上,饮食不仅是果腹之需,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传承。
调味之魂:川菜的立身之本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川菜就是麻辣的代名词。但这实在是个天大的误会。真正的川菜大师会告诉你:“麻辣只是川菜的冰山一角,真正精髓在于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味型哲学。”
无论是烹饪方式还是调味方法,川菜都有极强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川菜有“七味”,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干烧、酸、辣、鱼香、干煸、怪味、椒麻、红油。由此又演变出二十四种官方认定的味型,居各大菜系之首。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制图@好酒地理局)
“鱼香味”不见鱼而有鱼香,咸甜酸辣兼备;“宫保味”煳辣中带着荔枝的回甜,香辣酸甜层次分明;“怪味”集咸、甜、麻、辣、酸、鲜、香于一体,各味平衡;“糊辣”是干辣椒和花椒在油中炸香,产生独特的煳辣香气;“蒜泥”以蒜香为主,辅以红油、酱油等调料。
这里面甚至还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味型,比如“陈皮味型”,陈皮的柑橘香气与花椒的麻味相得益彰;“荔枝味型”,酸甜适口,咸味充足,锅巴肉片便是传统川菜中荔枝味型的代表。
总之,你的味觉体系,会被川菜完美满足。
味型之多之奇,有四川大厨的巧思,也有四川风物的贡献。
首先自然是花椒,川菜二十四种味型中,第一种就是麻辣味型。
▎无论是沸腾热辣的水煮鱼、经典家常的麻婆豆腐,还是清爽开胃的椒麻鸡,少了花椒这抹“灵魂麻香”,川菜便失了神韵。图源@视觉中国
这种原产于中国的香料,其使用历史可追溯至胡椒和辣椒传入中国之前。考察《诗经》《楚辞》《汉书》等典籍中的相关记载可知,花椒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多元功能属性,在祭祀礼仪、酿造工艺、烹饪技术、医药实践、建筑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到今天,全球诸多地区都在使用四川的花椒,花椒以独特的香气与感官体验已突破传统调味领域的局限,延伸至高端餐饮、创新甜点、精酿工艺、香水制造等多个领域。
花椒也是川菜中最具代表性的调味料之一。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花椒又被称为川椒,所以很多国家翻译花椒一词时,往往会加入“四川”二字以标识其产地,如英语的Sichuan pepper、法语的poivre de Sichuan、西班牙语的pimienta de Sichuan、意大利语的pepe di Sichuan和德语的Sichuan-Pfeffer等,都可直译为“四川胡椒”。
花椒所代表的“麻味”,是四川饮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味觉体验,不仅构成了川菜麻辣味型体系的重要支柱,更成为四川饮食文化输出的关键符号。
▎汉源花椒,又名“贡椒”,产自 “中国花椒之乡”雅安市汉源县,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图源@视觉中国
这其中又要以汉源花椒为佳,汉源花椒自唐代就是贡品,其麻味纯正、香气浓郁。汉源县清溪镇的气候、土壤特别适宜花椒生长。
花椒之外,还有一样调味品的地位在四川人的厨房里和油、盐同等重要,那就是豆瓣。
别管会不会炒菜,有豆瓣你就是大厨。
郫县豆瓣,川菜之魂,选用二荆条辣椒和蚕豆,经过至少一年的发酵,经“翻、晒、露”等10余道工序精心酿制而成,形成了“辣味重、红油润、回味甜”的独特风味,呈现出醇厚的酱香和红亮的色泽,用它炒出来的菜,色香味俱全。
▎川菜中的郫县豆瓣之辣,从不掩盖其他食材的风味,而是打开感官,让人感受更丰富的滋味。图源@视觉中国
自贡井盐,千年盐都的结晶。自贡有着2000多年的井盐生产历史,这里的井盐纯度高达99%以上,为菜肴提供纯净的咸味基底。
保宁醋,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创始于明末清初,采用古法酿造,酸味柔和,回味甘甜。
此外,还有中坝酱油、永川豆豉……这些地理标志产品,共同书写了川菜的味觉密码。据统计,四川现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96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许多与饮食相关。
川厨的魔法,在于如何运用这些调料,达成味的平衡与层次。“味要浓厚,不可油腻;味要清鲜,不可淡薄”,这是老一辈川菜大师的训诫。他们用复杂的复合调味,最终都是为了回归食材的本味——吃鸡品鸡味,吃鱼尝鱼鲜。
图源@千图网
川菜大师张中尤曾说:“川菜的最高境界是‘一菜一格’,每个菜都要有自己的个性,但又不能脱离川菜的魂。”
这种对味觉层次的追求,使得川菜能够适应不同口味的人群,这也是川菜能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
小吃江湖:市井深处的烟火灵魂
如果说宴席大菜是川菜的体面,那么街头小吃就是川菜的里子,真实、鲜活、不做作。
四川小吃的品种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据不完全统计,四川各地小吃品种超过1000种,其中成都名小吃就有200多种。
四川人的一天,是从一场味觉狂欢开始的。面食在其他地方多是正餐的主食,但在四川,是早餐的主角。
▎抄手的小份量,加上成都人热衷钻研调味的精神,给这种简单的饮食带来了奇妙变幻的味觉体验。图源@视觉中国
清晨六点,成都的街头巷尾已经开始飘散着各种早餐的香味。一碗红油抄手,皮薄馅嫩,汤红味鲜。抄手皮要用高筋面粉加鸡蛋制作,馅料要选用猪前腿肉,肥瘦相间,吃起来才会鲜嫩多汁。
一笼叶儿粑,用芭蕉叶包裹,糯软香甜。叶儿粑的制作工艺相当讲究,糯米要浸泡8小时以上,磨成米浆后还要经过脱水、揉制等多道工序。馅料有咸甜两种,咸的是肉末芽菜,甜的是芝麻花生。
一套军屯锅盔,和面、抹油、卷馅、擀饼、煎烤,层层酥脆,肉香四溢。军屯锅盔的正宗产地在成都彭州市的军屯镇,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搞地名普查时,因与新都区的军屯镇重名,彭州军屯镇便更名为“军乐镇”,但锅盔仍然叫军屯锅盔。制作一个正宗的军屯锅盔要经过和面、醒面、抹油、卷馅、擀制、煎烤等12道工序,耗时3小时以上。
这只是早餐的冰山一角。走在四川的街头,你总能与身怀绝技的小吃不期而遇。
▎清晨的成都街头,店家已在店铺门前摆满市井小吃。图源@视觉中国
成都人的担担面,始创于1841年,因最早由小贩挑担叫卖而得名。面条要用手工擀制,细薄而有韧性;臊子要用猪腿肉剁碎,煸炒至酥香;佐料包括红油、酱油、芝麻酱、花椒面等十多种调料。吃的时候要把所有配料充分拌匀,让每根面条都裹上酱料。
钟水饺、龙抄手、三大炮、糖油果子……都是到了成都不能错过的美食。
如果到宜宾,第一口一定是燃面,因其油重无水,点火即燃,故名。燃面选用优质水面条煮制,捞起甩干,佐以宜宾碎米芽菜、小磨麻油、芝麻、花生、核桃、辣椒、花椒等,松散红亮,香味扑鼻。
▎听说,到宜宾有一份本地人盖章的攻略——上午沉醉千年酒窖,下午漫步三江口追一场日落,傍晚用一碗燃面点燃味蕾。图源@视觉中国
到了绵阳,自然要试下极细的米线,当然,它在绵阳叫作绵阳米粉。米粉极细,像粉丝一样。汤底有红汤、清汤、对浇三种,吃前将米粉在滚水中“冒”热,浇汤加臊子,口感细滑。
泸州的小吃则以白糕出名,和宜宾李庄白糕不一样,前者圆后者方。泸州白糕以糯米、大米、白糖制成,松软香甜,这种做法在宜宾称为“泡粑”。
自贡也是四川小吃的圣地,川菜分为上河帮、下河帮和小河帮,其中小河帮就是盐帮菜。
冷吃兔便是自贡盐帮菜的代表之一。兔肉切成小块,用大量辣椒、花椒、姜、蒜等香料爆炒后冷食,麻辣鲜香,嚼劲十足,是著名的“江湖菜”。
不过,要说四川小吃头一份的,还得是乐山,其堪称四川的小吃之城。
很多人来四川旅游,会专门走一趟乐山,就是为了这里的小吃。
钵钵鸡、甜皮鸭、跷脚牛肉、豆腐脑、油炸串串、西坝豆腐……到了乐山,一整天干不了别的,吃东西要排在乐山大佛前面。
川菜给人的印象麻辣滚烫,但实际上,四川人很善于用“凉”来应对“热”,比如凉粉、凉皮、凉面、凉糕、凉虾。
▎当一个四川人被潮湿的闷热整得没有胃口的时候,凉粉、凉面无疑是最合适的小吃。图源@视觉中国
四川人给菜起名字,有时也很具川式幽默——伤心凉粉,据说因吃的人会被辣得流泪而得名。这种凉粉的特色在于使用了特别辣的朝天椒制作红油,同时加入大量的花椒面,突出麻和辣的口感。
除了小吃,四川还有些不带凉字的著名凉菜。
其中首席代表,就是夫妻肺片,虽名肺片,实则以牛肉为主料,配以牛心、牛舌、牛肚等,切片后佐以红油、花椒面、芝麻、花生碎等调料,麻辣浓香,曾被评为“美国年度开胃菜”。
在李庄古镇的街道上,几乎每家餐馆门前都要“卖艺”——厨师一手握菜刀,一手背在身后,把案板上煮熟的大块猪后腿肉片成长而薄、可透光的大片,这就是李庄白肉,它在别的地方一般叫蒜泥白肉,蘸料以浓郁的蒜泥、复制酱油、红油为主,肥而不腻,蒜香浓郁,咸甜微辣。
▎李庄镇的“三白”(白肉、白酒、白糕)最为有名,尤其是白肉,令人称奇叫绝,“奇”在刀功工艺,“绝”在味美独特。图源@视觉中国
有时候菜的吃法上,也很幽默:李庄白肉需要用筷子夹住大片肉的边缘,甩起来卷在筷子上,再去裹满酱料,似乎谁卷功越好,谁就能吃到最美味的那片肉。
比之宴席,这些小吃和家常菜,是一座城市最真实的底色,也是四川人日常生活中最亲切的味觉记忆。
火锅沸腾:四川人的社交图腾
在四川,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这句玩笑话,道出了火锅在四川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火锅早已超越了食物的范畴,成为四川的集体信仰和精神符号。它是社交场,朋友聚会、家庭团聚、商务宴请,都可以在火锅桌上完成;它是情绪宣泄地,开心时吃火锅庆祝,难过时吃火锅慰藉;它是万事皆可“烫”的包容哲学,从毛肚黄喉到脑花郡肝,从虾滑鱼片到青菜豆腐,没有什么不能下锅。
成都人每年要吃掉多少火锅?数据显示,成都现有火锅店超过1.5万家,年消费额超过300亿元。最热闹的时候,一条街上可能同时有十多家火锅店在营业。
图源@视觉中国
每个人的油碟,都是其性格的延伸。
经典的蒜泥香油碟,解辣增香;干辣椒碟,为嗜辣者准备;原汤碟,用火锅原汤调制,追求极致的原汁原味;还有蚝油碟、芝麻酱碟等。食客通过调配油碟,参与到最后的口感创作中。
火锅的吃法也有讲究。毛肚要“七上八下”,涮15秒左右;黄喉要涮1分钟,保持脆嫩;脑花要煮10分钟以上,确保完全熟透。这些吃法不是故作玄虚,而是多年来总结出的最佳口感体验。
火锅的宇宙正在不断扩张。从重庆牛油老火锅的醇厚浓香,到成都清油火锅的清爽鲜香;从串串香的一串一格,到冒菜的碗里乾坤;从芋儿鸡的软糯香辣,到美蛙鱼头的鲜嫩麻辣。
重庆火锅以牛油为底,味道浓烈醇厚。底料要用郫县豆瓣、永川豆豉、甘孜牛油、汉源花椒等数十种原料,经过多道工序炒制而成。炒制底料是个技术活,火候的把握至关重要。
成都火锅则多用清油(菜籽油),口感相对清爽。近年来,还出现了番茄锅、菌汤锅等不辣的锅底,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
串串香是火锅的变种,将食材穿在竹签上涮煮。吃完后按签计费,既方便又实惠。冒菜则是“一个人的火锅”,将各种食材在特制汤料中烫熟,装碗食用。
火锅家族不断演化分支,同样展示着四川的兼容并蓄。
融合与新生:川味的性格底色
川菜从来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一直在吸收、融合、创新。这种包容性,正是川菜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等移民事件,带来了各地的饮食习俗和烹饪技法。这些外来的饮食文化与本地的物产、气候相结合,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变,逐渐形成了现代川菜的雏形。辣椒虽然在明末才传入中国,但却在四川找到了最适合生长的土壤,最终成为川菜的代表性味道。
图源@视觉中国
今天,川菜正在走向世界,也在回归本真。据四川省商务厅数据,川菜已经进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川菜馆超过5万家。麻婆豆腐、宫保鸡丁成为世界各地的中餐馆招牌菜,让全球食客领略川菜的魅力。
新一代川菜厨师则在传统基础上进行现代性表达。成都的米其林餐厅、黑珍珠餐厅中,出现了许多创新川菜。他们选用本地优质食材,运用现代烹饪技术,以更精致的呈现方式,展现川菜的味型哲学。比如,用分子料理技术制作“鱼香鹅肝”,用低温慢煮技术烹制“宫保鸡丁”,既保留了传统味型,又带来了全新的口感体验。
融合与创新,就是川味的性格底色。当然,川味不只是川菜。
川酒的性格,与川菜一脉相承。浓香型作为川酒的主流,是所有香型中最“复杂而细分”的。它不像酱香那般霸道,不如清香那般凛冽,却能以丰富的层次感——窖香、粮香、曲香、陈香,完美适配川菜的百味纷呈。
摄影@好酒地理局
以浓香传统酿造技艺为基础,大大小小的四川酒厂各有其特色。
单说五粮液与泸州老窖,作为产自宜宾和泸州的兄弟企业,二者是川酒甚至中国白酒的代表,虽然同属浓香,但五粮液采用多粮酿造,泸州老窖为单粮酿造,酿出不同风味的好酒。
而在菜与酒的搭配上,川酒与川菜虽然都极其繁多,但又有超高适配度。
从宴席大菜到街头小吃,从麻辣鲜香到清淡本味,总有一款川酒能与之共鸣。
这种兼容并包的性格,正是川酒与川菜共同的精神内核:在融合中创新,在传统中新生。
川茶与川酒:杯盏中的闲适与豪情
四川人的生活哲学,在一茶一酒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泡”在茶馆里,是成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盖碗茶、竹椅、龙门阵,构成了一幅四川闲适生活的标准像。
出太阳的冬天,是成都办公楼里人最少的时候,茶馆里却座无虚席。
▎在高楼大厦背后,成都街头还有一种纯粹的、当地人及游客喝茶去的茶馆,它们分布在街边路头,跟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图源@视觉中国
最有名的鹤鸣茶社,始建于1923年,位于人民公园,至今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经营方式。在这里,花20元就能喝一杯茶,坐一整天。茶客们喝茶、聊天、打牌、看报,享受生活的闲适与惬意。
四川也是茶叶的重要产区。蒙顶山茶、竹叶青、峨眉雪芽等都是知名川茶品牌。蒙顶山茶始于西汉,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我国最早的人工种植茶叶品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诗称赞:“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而川酒,则展现了四川人豪爽热情的一面。“川酒甲天下”不是虚名。长江上游的岷江、沱江、赤水河流域,构成了我国白酒的“金三角”地带。这里气候湿润、水质优良、微生物群落丰富,为酿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制图@好酒地理局
四川人饮酒,既有茶馆里的闲适细腻,也有酒桌上的酣畅豪情。川酒的浓香,恰如四川人的性格:热烈而不失分寸,复杂而归于和谐。
如今,新兴的精酿啤酒与传统白酒共生,国际化的葡萄酒吧与老牌茶馆并存,展现着四川滋味的无限包容与活力,茶酒融合的故事,也在延续川味之包容。
从调味的智慧到小吃的烟火,从火锅的热烈到川酒的醇厚,四川的滋味从来不是单一的味觉体验,而是一种生活哲学。
它包容历史,也拥抱未来;它扎根市井,也走向世界。而无论菜式如何变幻,一杯川酒总是最好的注脚——复杂、细腻、包容,恰如四川本身。
川菜的百味纷呈,川酒的醇香绵长,共同构成了天府之国的味觉基因,也书写着四川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
味在四川,更在生活。
# 滋味家乡 点击了解更多
1. “特香”江西
参考文献:
[1] 兰华英.四川花椒热背景下川菜国际化传播策略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2025,(11):55-59.
[2] 陶冶.传统川菜在国际化过程中的味型适配性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2025,(07):62-64.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