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万个为什么”到通用人工智能
在许多人眼里,朱松纯从小便是个“不知疲倦的发问者”。他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究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个典型的“会自己找答案的‘十万个为什么’”。
1991年,他远赴美国求学,那时的人工智能正处于低潮期。但正是在这段相对沉寂的时间里,他选择静下心来,潜心于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的基础研究。十余年后,他在国际顶会CVPR上频频亮相,为中国学术界争得一席之地。
在他看来,过去几年,中国的AI舆论更多是与国际趋势保持紧密呼应。直到DeepSeek等成果出现,更多人才意识到,“大算力、大数据”并不是唯一的技术方向。他说,大模型虽然重要,但不能简单等同于通用人工智能(AGI),AI的发展路径和认知方法应是多元的。
立言立行:中国AI的原创之路
谈及“中国的AI时刻何时到来”,朱松纯认为,这个节点很可能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在技术和理念上实现原创。他提出,原创不仅是技术突破,还包括对智能本质的全新理解。
他的“混合体架构”设想,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既融合大模型在语言与数据处理上的优势,又结合符号推理、逻辑判断与直觉反应,让AI在面对未知场景时能更好地应变。这种设计理念,参考了人类智慧在经验与推理之间灵活切换的特性。

朱松纯在办公室办公
当房地产成为全民热潮时,他的团队却在为图像标注和数据整理埋头苦干。外界不解,但他坚信数据质量与任务定义才是智能的关键。2009年起,他提出“小数据大任务”的思路,与其追求海量单一任务数据,不如精准标注、围绕复杂任务训练模型。
君子务本,照亮创新之道
作为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不仅关心技术的进步,也关注AI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科技的发展需要与文化自信相辅相成。中国AI要有“中国的时刻”,必须在技术体系背后植入独立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在研究院的机器人实验室,年轻学子们为“通通”赋予触觉感知,教它应对拍肩转身等社交细节。“过去做科研像士兵按手册作战,现在我们要培养‘战场应变力’。”朱松纯以君子务本诠释育人理念,心之所向才是根本驱动力。
这一理念也在现实中得到检验。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单机舞蹈比赛中,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BIGAI-Unitree战队荣获冠军,机器人不仅以算法优势实现了精准动作控制,还将中国古风舞蹈与西式舞蹈融合展现,成为现场最具亮点的表演之一。这一成绩,不仅展示了该团队在具身智能与人机交互方面的深厚积累,也为机器人如何走向真实生活场景提供了宝贵经验。
他不惧质疑,愿在探索中不断修正前行的路线;他不逐浪潮,始终以自我节奏寻找原创的可能。从课堂到实验室,从理论推演到系统构建,正如他自己所说:智能的未来,不止一种路径,探索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