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紫庭 青翠的苗岭梯田倒映在晨雾中,侗族大歌在山谷间回荡,赤水河畔的酿酒匠人躬身翻动酒醅——这是《这一站,贵州》镜头下定格的贵州。 1963年的夏夜,地方国营茅台酒厂的员工宿舍里,制曲工老李拧开“红粮窖酒”倒入白瓷缸里,一边摇着蒲扇一边与工友们对饮——这是老茅台人舌尖下流动的贵州。 从茅台内部员工的“福利酒”,到更名为“贵州大曲”后的百姓民酒,贵州大曲已成为一代人舌尖上的集体记忆。 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当焕新升级的贵州大曲80年代在贵阳发布,《这一站,贵州》新一季全新出发,记忆的闸门再次被打开。这次开启的,不仅是“寻找记忆的味道”贵州形象,更是一场行业关于地域根脉、民族精神与时代使命的深度对话。 第一站:同频共振的贵州基因 “贵州大曲酿自茅台,贵州茅台根于贵州。” 在6月30日的发布会上,贵州茅台酱香酒营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宗强的介绍,凸显地域基因始终是高端酱酒的价值基石。 酱酒于贵州而言,是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正如陈宗强所言,贵州大曲80年代,取所属省份“贵州”二字作为产品名称,代表了对一方水土孕育茅台酱香的礼赞,同时也肩负着代言贵州形象的独特使命。 以此看来,这场以“贵州大曲80年代焕新上市”为主题的发布会,选择与大型人文纪录片《这一站,贵州》深度绑定,绝非偶然。 《这一站,贵州》镜头下的贵州,恰是“贵州大曲”试图构筑的文化叙事:喀斯特山脉的雄奇、苗侗村寨的万家烟火、大数据机房的冷光……从“山水表象”到“文化内核”的认知升级,再从“历史纵深”到“当代活力”的视角跨越,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 在传播效果方面,《这一站,贵州》四年三度与“贵州大曲”携手共创,用三季节目对贵州文化叙事体系的构筑不断完善,节目累计全网传播量突破10亿人次。 纪录片主创代表贵州广播电视台卫视中心主任刘敬源在发布会现场分享道:“《这一站,贵州》能够破圈传播,根源在于节目和‘贵州大曲’理念的同频,这不是简单的商业赞助,而是以‘文化认同’为纽带。” 在云酒头条看来,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国酒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贵州大曲和《这一站,贵州》的合作,有着共通的人文情怀、历史故事、传统工艺,这是一次文化与商业价值兼具的双赢实践。 另外,云酒头条从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新一季的节目《这一站,贵州——记忆里的味道》将重新出发。 这一次,节目将通过“酱香岁月、地戏回响、红色薪火”等八个主题,探寻“古”韵中的“今”生,追溯“旧”味里的“新”传承,感知贵州人文“新潮”,让世界从贵州文化的切片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温度。 第二站:承古继今的民族精神 发布会现场最吸睛的细节,藏在产品设计的巧思下。 贵州大曲80年代焕新发布。升级版瓶盖表面,苗族铜鼓纹与蜡染几何纹通过模具立体成型;瓶身采用透明画纸质感纹理,触摸时仿佛触及老报纸的肌理;外包装将苗族蜡染底纹与光刻工艺结合,呈现出“红色及多彩色条”的视觉吸睛点。 “这些不是简单的装饰。”产品讲解环节透露了设计逻辑:瓶身报纸元素意在唤醒80年代“文字传播时代”的集体记忆,而民族纹样的运用,则是对茅台“玖章”文化体系中“顺天敬人”理念的具象化,即对自然规律与人文传统的尊重。 近年来,民族非遗元素在商业产品中的价值在市场中表现亮眼。截至2024年,中国非遗行业市场规模已突破4500亿元,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预计2025年将达5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 云酒·中国酒业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知趣咨询总经理蔡学飞认为,贵州大曲80年代借助设计与产品的创新,完成了中老年消费群体的唤醒,更是吸引了大量关注地域文化与品质生活的年轻受众,从而极大促进了产品的顺利上市与持续销售。 发布会现场,当身着苗族百鸟衣的模特手持新酒走过“村T”秀场,传统纹样与瓶身设计形成跨时空对话。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贵州大曲在“寻味”80的同时,也在走向民族、走向公众、走向国际。 第三站:喝到“真”酒的时代使命 长期以来,品牌知名度高、利润率高的产品,都会面临假冒伪劣的侵扰。在暴利驱使下,高端白酒更是“造假”高发地带。今年“3·15”期间,就有涉案金额高达2亿的重大制售假酒链条的犯罪链条被曝光。 如何保障消费者喝到“真酒”,是行业的“护城河”,也是名酒企业肩上的时代使命。 “茅台需要构建一个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具备技术集成、多载体联动、唯一性的综合性防伪技术体系,实现稳定、可靠、可信、先进的防伪质量标准。”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茅台酒股份公司党委副书记、代总经理王莉在几天前的贵州茅台防伪技术研讨会议上郑重说道。 一直以来,茅台的防伪技术升级贯穿着“以科技守护匠心”的价值观。此次贵州大曲80年代的焕新升级,便在防伪技术上打出重拳、出了实招。 贵州大曲的四重防伪体系直击痛点:第一重,安全线纸张内含随机图案,仿制难度大幅提升;第二重,动态立体标签实现光影变幻,“茅台”二字呈现出立体动画变形效果;第三重,防伪标签技术升级,标签四角圆点在紫光灯下呈现亮黄绿色荧光且在60℃高温下将会永久变黑,有力阻断了回收瓶造假路径;第四重,每瓶贵州大曲酒均可通过微信扫码,查看电子防伪说明书。同时新增“i茅台”APP溯源查询功能,通过溯源系统可追踪至产品的生产批次、生产日期、经销商信息、库房名称等产品溯源信息。 现场多位经销商向云酒头条反馈,防伪技术的升级,能显著提升消费者对终端渠道的信任度。 一位经销商表示,消费者通过便捷的扫码溯源功能,购买时更安心,交易过程也更顺畅了。不断升级的防伪体系大幅减少了因疑似假酒产生的售后纠纷,处理效率明显提高,日常业务运营更加顺畅高效。 此前茅台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茅台组建100余人的专职维权队伍常驻各地开展市场维权工作,每年用于防伪应用及市场维权的费用近4亿元。 经销商们普遍认为,茅台持续投入防伪升级,充分体现企业对品牌声誉和消费者权益的高度重视,即使投入成本增加,对维护市场秩序和长远发展也至关重要。 “贵州大曲”在打假防伪上不惜余力进行技术升级,定会收获“民心”。蔡学飞表示,贵州大曲以高性价比和防伪技术升级深化“民酒”战略,成为茅台酱香酒在调整周期下新的增长极。 从纪录片的文化叙事到一瓶酒的工艺表达,从10亿次传播量到四重防伪技术,茅台酱香酒产品与贵州文化符号的深度耦合,描绘出中国酒业的竞争逻辑。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地域基因成为品牌染色体,当民族精神化作产品语言,时代自会为真诚的使命让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