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酒地理局


如何讲好酒文化?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叩问。


9月24日-25日,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河南皇沟酒业与中国酒业协会文化工作委员会联合承办的“大风起兮 馥香飞扬——第二届汉酒文化大会”在河南永城举办。



回首首届大会,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曾提出“品质+文化=好酒”的核心理念,并指出构建“汉酒生态”的三重使命:既是奠定“中国酒学”的学术基石,也是拓展“汉文化圈”的文化动脉,更是驱动产业发展的时代引擎。


如今,适逢中国酒文化月,第二届汉酒文化大会的举办,不仅是对这一理念的深度践行,也更清晰地勾勒出汉酒文化承古启今、贯通未来的宏大格局。它也为如皇沟酒业这般坚守“品质与文化双轮驱动”的企业,注入了更深厚的时代内涵与发展底气。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讨论中,一位“穿越”时空的思想家,为大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启示。



汉兴之地


“站在永城这片土地上,我们始终心怀敬畏与感恩。”皇沟酒业董事长高全友对永城的定义是——这里是“天下膏腴之地”,是汉兴之根。


高全友


早在2007年5月,《河南日报》刊登了一则短讯:


国内知名文化研究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考察后认为,河南永城芒砀山地区是秦末风云激荡的中心之一,既是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之地,也是他早期的根据地与出兵灭秦的出发点。基于永城在汉史中的独特地位,专家一致认定,将永城称为“汉兴圣地”当无可争议。


永城市位于淮河冲积平原北部与黄河冲积平原交汇部位,总面积1994.6km²,地貌类型单一,可划分为黄淮冲积平原区和低山区两个地貌类型。


黄淮冲积平原为本区主要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平坦。


境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骨干河道有王引河、沱河、包河、浍河、碱河等14条,30-100平方公里的干沟有27条,年平均径流量4.41亿立方米,属于淮河流域洪泽湖水系。


制图@好酒地理局


黄淮平原的风自古不息。它带着水汽与大地的厚度,日夜吹拂。风之下,是四季丰盈的麦浪与高粱。


永城市属于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区,温和而半湿润,春季温暖大风多,夏季炎热雨水多,秋季凉爽日照长,冬季干冷雨雪少。多年平均气温14.3℃,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24.2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300.1小时,日照率52%。


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成就了永城“全国产粮大县”的地位。与此同时,永城市土壤资源优势明显,表层土壤中存在着集中连片的富硒土地资源,形成自东向西穿越永城市9个乡(镇、街道)的富硒地带,总面积170多万亩,土壤富硒含量0.089毫克/公斤-0.69毫克/公斤,与河南表层土壤背景相比,永城市土壤含硒值是河南背景值的1.42倍。


作为豫东平原的要冲,黄河与淮河水系在此交汇,滋养出丰饶的土地与绵延不绝的生命故事。


这里是大汉王朝的策源地之一,也是中原文化向东南辐射的重要门户。


两千多年前,刘邦曾在这片大地上整军谋略、积蓄力量,从百姓中走出,以草莽之姿掀起王朝更替的风雷。那是一个英雄的年代,汗水与尘土浇灌出“大汉”的气魄。


王守国


汉代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汉代酒文化也博大精深。”豫酒文化大师、原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守国提出,汉代是中国酒文化走向成熟与兴盛的关键时期。


它从早期礼仪功能中解放出来,与英雄豪情、文人雅集、史传文学、书画艺术深度融合,并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滋养下,形成了博大雄浑、气象万千的特质,对后世影响深远。


龙山文化晚期的原始发酵酒,至西汉已发展为曲糵酿造的精工之艺。秦汉之际虽历战乱与“禁酒令”一度抑制民间饮酒,但随着国家统一、农业复苏,丰饶的黄淮平原为酿酒提供了充足的粮源与水脉,酒业迅速恢复并扩展。


汉代名酒以“清冽甘美”著称,曹植《酒赋》赞其“云沸潮涌”,风靡两汉南北朝。河南永城酂城镇的酂白酒,是汉代四大名酒之首。东汉郑玄在《周礼》中注解:“盎齐成而葱白色,如今酂白矣。”


钱文忠


汉人的饮酒从不只是味觉之乐。文化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表示:“在汉代的饮酒活动当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系统。”


史料与考古一致证明,当时社会形成了“百礼之会,非酒不行”的共识。祭天、婚冠、盟誓、乡宴,皆以酒为媒。酒在礼法中既是约束,又是释放,调和人情,寄托喜乐与哀思,并在节度与真情之间营造出一种“和合”的境界。


学界称这种心态为“酒德意识”,意指饮酒既要合乎礼制,又须顺应心性,让个人情感与社会秩序在同一杯中达成平衡。


汉画像石提供了最直观的佐证。全国出土的1918幅汉画像中,宴飨场景占据相当比重,南阳地区更是多达二十余幅。图中宾主列席、侍者奉觞、歌舞相伴,既显庄重又不乏欢腾;亦有以酒祭神、祈求丰年的祠庙图像,呈现出酒在宗教与民间生活中的广泛功能。



时间继续向前,古老的根脉仍在延展。


如何将汉酒文化传承下去?身为永城白酒企业代表,皇沟酒业正在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身上寻找答案。



知行合一


9月24日晚,由皇沟馥香总冠名的大型原创舞剧《王阳明》在第二届汉酒文化大会上演。


皇沟酒业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胡晓鸣在致辞中提出,永城作为汉文化源头与王阳明心学虽隔千年,却"同根同源"。


胡晓鸣


王阳明的名字在此时被提及,是为了提醒:文化的力量,不在于空洞的说教,而在于内心的自觉与行动的落地


单从人物来看,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与王阳明,在时间的长河中未曾相遇,却在精神的天穹下交汇——外王之治与内圣之修,是同一条路的两端。


再往深处探究,王阳明的学说强调“心即理”,认为外在的礼法必须通过内心觉悟才能真正生效。汉代酒文化同样表明,礼的根本不在繁文缛节,而在真诚情感与自我节制。酒成为媒介,使人于盛筵之中仍可守住本心,在欢饮之间反观自我,与天地万物同一呼吸。这种境界,正是心学所追求的“致良知”。


而王阳明所强调的“知行合一”,并不是一个优雅的哲学辞藻,而是一种跨越时代的实践逻辑。



王守国回望汉代文士的酒中风骨:“刘邦的《大风歌》开启了把英雄的风云之气与美酒、好酒、烈酒相结合的艺术先河……曹操的浩叹显然继承了刘邦的英雄之气,不是为了及时行乐,而是为了更快更早地建功立业。”这种“酒中见志”的传统,正是知与行合一的历史映照:思想与行动、情感与实践,在酒的媒介中融为一体


而若要理解汉酒文化的当代价值,必须先明白:真正的文化并非悬浮于空中的口号,而是要在认知与行动之间形成闭环——先洞察历史与社会之“知”,再落实到产品、制度与体验之“行”,再由行动反馈修正认知,从而形成自我生长的文化体系。


第二届汉酒文化大会的思想交锋,恰好提供了从价值理念、历史根基到产业路径的完整注脚。


文化的第一重含义是价值自觉


它要求企业和行业在纷繁市场中守住初心,把文化当作内生力量,而非可随意更换的营销道具。


宋书玉


宋书玉在演讲中提出:“真正的文化,一定是走心的,一定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汉圣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他警示酒企,如果把文化当成工具,“营销需要什么文化,就做什么文化;营销需要文化怎么变,文化就怎么变,那不是文化,而是营销工具箱里的一件工具。”


总而言之,文化必须成为企业的内在坐标,否则,无论历史故事多么动听,都无法形成真正的品牌竞争力。


任志宏


如果说“知”是认知与理念,那么“行”就是制度与行动。中国酒业协会文化工作委员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任志宏直言:“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实践,关键在于知行合一。表达是一套、实施是另一套,这就不是文化。”他用“话术”一词提醒酒企:仅有漂亮的宣传而无真实行动,终将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皇沟酒业的策略正是将“知”落到“行”的典型案例。高全友明确提出三条路径:


01

以“溯源”立根——“立足永城的历史底蕴,系统整理汉代酒礼、酒器及酿酒技艺文献,深入研究‘酂白复式发酵法’的历史传承。”

02

以“活化”赋能——“打造‘馥香雅集’‘馥香汉宴’等沉浸式IP,将汉代饮酒礼仪转化为现代生活场景。”

03

以“破局”立势——“创新研发‘一口四香’的馥香型白酒,以多香共生、多味共融回应消费者需求。”


这些举措正是把文化认知转化为产品研发、场景体验与品牌传播的完整链条,让历史的厚度真正进入当代人的日常。


“知行合一”还体现在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上。宋书玉表示:“企业能够活下去,要靠消费者;企业能够发展好,要靠消费者带动更多的消费者。消费者的认同和信任,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他提出,白酒产业要从“酒找钱”向“酒找人”转化,通过“品质个性化、文化个性化、服务个性化”实现价值升维


皇沟酒业的实践与此呼应:高全友介绍企业已“从‘卖酒’转向‘卖生活方式’,通过千人回厂游、汉酒文化互动、馥香粉丝节等活动,让消费者在体验中感知汉酒魅力,建立深度情感联结。”这种体验式传播,使文化不再停留于口头,而成为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



从王阳明的“心即理”到汉代的礼法制度,从现代企业的品牌建设到消费者的沉浸体验,“知行合一”贯穿古今。它要求企业把历史智慧转化为当下行动,把文化理念落实为产品、服务与生活方式。正如高全友所总结:“唯有文化,能让产业摆脱内卷、超越周期;唯有文化,能让品牌穿越时间、触达人心。”


在这一意义上,汉酒文化不是停留在典籍中的古老记忆,而是仍在生长的当代力量。一条把“知”化为“行”的不息长河,继续在今天的时代中奔涌。



馥香飞扬


关于“馥香”,「#好酒地理局」曾在七月底举办的“#中国白酒科学文化考察走进皇沟酒业 ”活动中进行了全面探索。


摄影@好酒地理局


在我国白酒的宏大版图上,河南皇沟酒业并非规模上的巨人,但在品类创新与文化思考上,它却走出了一条独特而深刻的道路。当行业普遍在既有香型框架内角逐时,皇沟用12年的皇沟试点,默默酿造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馥香”不仅是一个技术成果,更是一种关于白酒如何打动人的哲学思考,其核心,被高全友总结为“风味美学”。


对皇沟而言,馥香的探索永无止境,因为对风味之美的追求,就是对一瓶酒灵魂的不断雕琢。在这条路上,皇沟不仅酿造了自己的未来,也为白酒行业的多元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样本。


再聚焦到本次活动的主题——大风起兮,馥香飞扬。



当“汉兴之地”的历史积淀与“知行合一”的文化实践交汇,“馥香”便不仅是一种感官体验,更成为一种价值表达:多香共生、和而不同;古今贯通、气韵自成


汉文化以海纳百川、兼容并包著称,这种精神在皇沟馥香型的工艺创造中得到生动体现。


馥香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首创性地将酱香、浓香、清香、芝麻香四种截然不同的工艺融为一体。


皇沟所做的,正如强盛汉王朝融合四方文化一样,将白酒各大香型的精华融会贯通,最终成就酒体“清亮透明,馥香优雅,醇和甘润,诸味协调,酒体丰满,空杯留香持久”的典型特征。如此看来,馥香之“馥”,可理解为汉文化包容精神的味觉体现。



这种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让馥香超越单一风味的局限,拥有包罗万象、和谐共生的宏大格局,为其“飞扬”奠定了宽广的味觉基础。


与此同时,高全友提出的“风味美学”,核心在于为酒注入“品格”。这与汉文化中重气节、讲风骨的精神一脉相承。在皇沟,一瓶酒不仅要有优秀的“品质”,更要有独特的“品格”。他们像对待艺术品一样设计风味,这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借助王阳明心学,皇沟将这种“风骨”内化为企业行为准则。“知行合一”确保对品质与美学的追求,不停留于口号,而是从领导层到馥香书院学子、再到每一位员工的一致行动。这种内外如一的坚定意志,为馥香赋予稳定可信的“品格”,让其“飞扬”有了坚实内核,而非无根浮萍。


通过承办“汉酒文化大会”,发布团体标准,打造“馥香书院”,皇沟正在构建一个以“汉文化”为纲的品牌价值体系。



皇沟用汉文化的宏大叙事,为馥香赋予文化厚度与历史纵深。


这一切让“馥香”的飞扬,不仅是产品的市场推广,更是一种文化理念、品质标准与生活方式的整体输出。


宋书玉在演讲中提出,未来白酒将进入“香型与个性化品质表达长期并存”的时代。他表示:“我们要为美好生活创造更美好的品饮体验,核心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他认为,馥香型白酒的“多香共生”正是这种趋势的代表,既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的追求,又契合我国饮食文化对和谐、平衡的深层偏好。


从汉代的“酂白”到今天的“馥香”,这股源自永城的酒香跨越两千年仍生机勃勃。它以“和而不同”的香气汇聚多元,以“知行合一”的精神实现创新,以“文化叙事”飞向世界。正如宋书玉总结:“无论风云如何变化,为美好生活酿造美酒的初心永远不能变。”


“馥香飞扬”不仅是一种嗅觉体验,更是一个时代的姿态。


它把汉风的豪迈、中华的包容、现代的自信融入一杯酒,让历史的芬芳在当代杯盏间再次升腾。




参考文献:

[1]尹江勇.永城:专家认定永城为“汉兴圣地”[N].河南日报,2007-05-15(005).

[2]秦仁赞,袁关涛,黄亭.芒砀群山的形成及其在找矿中的意义[J].西部探矿工程,2010,22(11):157-158.

[3]宋香.永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0.

[4]袁国豪,何燕子.永城市富硒农业撑起乡村振兴新“硒”望[N].商丘日报,2022-12-12(004).

[5]郭春艳.汉画像酒文化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3.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