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速读
AI阅读分析中...
从同步辐射的科学前沿,到高校合并的时代风口,
他既是国家战略技术发展的推动者,也是青年学子的领路人。
他用笃定信念穿越科研孤岛,也以赤诚初心润泽一所大学的精神气质。
他的人生,是一段关于“君子”二字最鲜活的注解。
以真我,敬君品。由凤凰网、贵州习酒联合制作的大型文化IP节目《君品谈》第五季,本期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樊明武,走进他的赤诚人生。
明德立身:真理面前的君子风骨
“明德厚学,求是创新”八字校训,正是在樊明武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期间正式确立的,也成为他一生秉持的精神坐标。
1986年,樊明武应美国Texas加速器中心的邀请赴美工作,后又转入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从事超导超小型同步辐射研究。一次,他因同步辐射光源磁铁的计算结果与权威著作不符而遭到实验室主任质疑。他没有退让,坚定回应:“书上就正确吗?”在多重验证的支撑下,他据理力争。最终,对方在第二天一早便主动致歉。这场不打不相识的交锋,也为他赢得了尊重。实验室主任在挽留信中写道:“樊教授从不畏惧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当他确信自己是对的时候。”
这份对真理的执着与坦荡,超越了国界与文化,闪耀着中国科学家和而不同的君子风骨。他用行动诠释了科学的本质:不是迎合权威,而是不断求证;不是附和经验,而是勇于挑战。
华中科技大学校训
当被问及为何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归国时,他的回答朴素却有力:“讲不出道理,国家培养了我们。”祖辈无缘求学的家族记忆,与公派留学的珍贵机遇,在他心中熔铸成无法割舍的赤子情怀。
出国学习时,因经费紧张买不起机票,他与同行16人只能乘火车和轮船辗转赴英,行李中甚至带着满满的洗衣粉,引发海关盘查。即使物资极度匮乏,却无法撼动他内心对国家的责任感。这份坚定,始终是他精神磁场中不变的“北极星”。
传道育人:担当中的君子情怀
2000年,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次年,正值“三校合一”融合关键期,樊明武出任校长。彼时,不仅需要统筹资源,也要弥合人心。一位学生因校区整合被误解身份,樊明武得知后,积极向市委争取土地划拨,最终将多个校区连为一体,从地理整合迈向认同重构。
在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期间,他敏锐地察觉“国际化”是中国高校突破发展的关键。他不仅要求教师在国际水平上比高低,更前瞻性地推动管理干部出国交流。他认为:“不能关起门来自夸好,必须走出去比一比。”即使在今天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学术交流遭遇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他依旧坚定:“停止交流对谁都没好处。即使不能直接交流,我们还有技术、有工具,无需惧怕。”
樊明武谈青年期待
这份定力与信心,源于对国家未来和年轻一代的深切信任。“他们的创造力比我们强。”谈及青年学子时,他眼中总是充满欣慰,“看着他们成长、取得成就,比自己成功更高兴。”他鼓励学生投身国家亟需的“风口浪尖”,如芯片研发等前沿领域,将个人成长与时代需求紧密相连。
育人于他而言,不只是教授技术,更是传递为学、为人之道。他对学生始终怀有深切期望。即便专业不对口、基础薄弱,他仍鼓励学生:“你们应该到国家最需要的行业去。”“如果我们都怕失败,谁来担起国家的重任?”
相濡以沫:润物无声的君子之爱
除了科研与教育,樊明武的人生还有另一种温润的力量。与夫人余调琴教授五十余载的相濡以沫,是他生命中最温暖的“共振磁场”。
“她坐在我前面,我坐她后面,是拼桌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两人共用一间办公室、住在同事让出的宿舍,无彩礼、无婚礼,爱情却悄然扎根。当被问到如何维系如此长久而深厚的关系,他平静答道:“自然形成的,同频共振。”
樊明武(左)与妻子余调琴(右)合影
他们的同频也体现在事业上。在樊明武担任校长、推动华中科大建立PET中心(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时,余调琴教授展现出非凡的魄力与才干。她每天清晨六点驱车前往汉口工地监工,精打细算,力推设备国产化,最终仅耗资4000万(远低于进口单台设备价格)就建成了高水平的PET中心,运行20年来累计产值巨大,被外国专家盛赞为“在中国见到的最能干的女性”。
在节目中,樊明武轻轻读出妻子的一封信:“在一个知识、技术、事业都被冷落的时候,但是你仍然做着你该做的事”。这份平凡中的深情,是“君子之爱”的最好注解:不张扬,不炫耀,却润物无声,绵延不绝。
他不言辛苦,却甘于科研一线的寂寞求索;他不图名声,却愿为国家事业默默耕耘。从实验室深夜的孤灯,到校长任上的责任担当,樊明武生动践行“国家需要就是我的方向”,书写了君子为国的厚重一笔。
这份执着、清正与远见,正是《君品谈》所礼敬的君品精神。由凤凰网与贵州习酒联合出品的《君品谈》,向樊明武致敬,也致敬每一位坚守初心、立德立身的人——愿我们在纷繁复杂中保持笃定,于时代洪流中挺直脊梁。以君子之道,致敬光明人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